三步走,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群像日渐清晰

时间:2022-04-04 04:21:15

【摘要】《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是国内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亮“点”。汤普森是英国新左派的灵魂人物之一,也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超越汤普...

三步走,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群像日渐清晰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张亮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张亮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英国新左派早期文集,张亮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956年以后,一些欧美国家陆续爆发新左派运动。这其中思想成就最丰硕的要数英国新左派。在该运动实际存在的四分之一世纪(1956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里,英国涌现出一批新左派思想家。他们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理论的贫困”面貌的同时,将英国打造为一个堪与德法比肩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输出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英国新左派,相关译介和研究工作随之展开。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的工作值得称道。因为正是其专著《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和编著《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出版后,国内学界的英国新左派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两步,初步形成了由“点”(个案研究)向“面”(总体研究)的演进趋势。由此,国内学界的英国新左派研究“点”、“面”结合、由“点”到“面”、以“面”促“点”的研究势态基本形成。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是张亮教授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拓展至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初步成果。《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出版前,国内学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集中于欧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其论著,英国马克思主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文献积累和积淀也很薄弱。该书开创性地把视线转向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有力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过去曾被遮蔽的理论视域逐步得到凸现,学界部分学者逐步将研究视线转向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国内以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也开始日渐增多。可以说,《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一书的发端与启示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是国内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亮“点”。汤普森是英国新左派的灵魂人物之一,也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超越汤普森的史学叙述,对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度发掘和理论重构,对其阶级学说、文化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本土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以此为基础,阐发了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中国价值,并对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加以初步勾勒,为读者全面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提供了必要的阅读与思考线索。

作为该领域较早出现的有分量的个案式研究论著,它的面世承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第一,它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以往相关研究所重点关注的“策略性的英国文化研究”,而是革命性地转向了更为本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家的系统研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终结之后的汤普森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为理解文化研究与英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支点,也为国内起步状态的汤普森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进对国内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二,它通过对汤普森重要论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理论的贫困》和《共有的习惯》的深入解读与分析,对其非体系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还原了汤普森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脉络。该书深入考察汤普森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在对经验、文化与阶级形成等重要问题的分析中,逐步凸现出汤普森隐性存在于文本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且该书揭示了汤普森秉承英国本土民族文化传统、注重经验研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体系化的理论建构的理论特色,而这也正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所在。因而这一研究又具有了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的效应。

第三,它在重建汤普森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系统的同时,通过考察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渊源与发展历程,将研究成果由汤普森个案分析拓展到新左派群像勾勒。通过考察汤普森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汤普森同安德森为代表的英国第二代新左派思想家之间的争论的考察,勾勒出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尽管这一成果是初步的、简略的,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广度延伸与深度开掘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在该书中已经有了体现。

张教授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二步是要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学术群像勾勒。这也是《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一书试图完成的任务。这本书的尝试属于广度延伸。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将研究对象由“点”(汤普森)拓展到了“面”(第一、二代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代表人物),对如安德森、伊格尔顿、霍加特、霍布斯鲍姆等重要思想家的学术成就及其理论观点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为读者全面了解英国新左派运动的兴起、发展与终结,把握一、二代新左派思想家理论分歧,从而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依据。由张亮教授撰写的《编者的话》则扼要清晰地为新左派运动的实质与理论贡献,作出了独到的阐释,为读者提供了解读文献的钥匙,再次强调了文献研究中对科学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

该书收录了当代国外学者评述英国第一、二代新左派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两代新左派代际差异、新左派政治学理论遗产的专题论文12篇,以人头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客观评介两代新左派思想家的理论成就与不足,较为粗疏地勾勒出了英国新左派运动历程及其代表人物的整体学术形象。

英国新左派运动并非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而孤立存在的,事实上,它是在对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中形成、发展的,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理论的贫困”的面貌,使得英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输出国之一。该书依据“总-分”的结构原则首先考察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主义政治运动的启示,在对新左派运动发展历程及其实质进行揭示之后,按早期思想家、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第二代新左派思想家的时间线索,编排相关研究论著。这样编排可以通过新左派运动的关键问题,帮助读者了解新左派运动之由来,使读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中理解主要思想家的理论分歧,自主形成有关理论遗产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意义的总体看法。通过人头分析,新左派政治运动的理论张力逐步凸现,主要思想家的学术形象不仅得到了重点勾勒,而且借助其思想“形成”过程的追溯,相互勾连成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群像”。

但正是由于这样的编选思路与结构安排,“思想交锋”在该书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使该书全景展现有余,深度开掘不足。在“广度”与“深度”的权衡上,该书显然是以“广度”为首选的。但作为一本资料性的文集,尽可能收录准确反映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主要学术旨趣与理论贡献的研究论著,编选者的努力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或许正是基于对前述作品不足的认识,2011年,张亮教授坚定地迈出了第三步:围绕英国新左派运动早期的关键问题,编选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代表性论辩文章,在集中译介原始文献资料的同时,将新左派思想家的理论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其最终成果《英国新左派早期文集》的选题设计显然是在深度开掘上的一次尝试。

与《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相比,该书的显著特征在于:同样是“面”上的研究,但不刻意追求相对于新左派运动宏大背景而言的“全景”,而是采取专题研究的架构方式,在专题之内尽力搜求有代表性的争鸣意见,客观呈现争鸣的全貌。

该书在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问题的统领下,于文集内部形成了思想交锋的几个主要板块,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专题,“阶级,还是无阶级?”专题,“何为文化?”专题;“文化研究的最初尝试”专题。这些命题的提出者虽然是新左派早期思想家汤普森、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等,但其争论是在英国新左派阵营内部进行的,参与者已经突破了代际界限。通过争论,英国新左派的代际差异得到了直观地反映,不同理论家的学术思想有了充分的交流碰撞,突出反映了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学术思想的内在关联,在争论中凸显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上述专题基本囊括了英国新左派运动早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今日新左派研究,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从长远来看,本书的资料价值更甚于现实指导意义。

不难看出,从《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到《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再到《英国新左派早期文集》,张亮教授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步走”是沿着从个案分析到整体研究的方向由“点”到“面”地推进的,而英国左派思想家的学术群像,也在这样的尝试过程中,从无到有,日益清晰。如果把《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论著选题的提出,看成是研究对象由向原点的回归,那么,《英国新左派思想家》、《英国新左派早期文集》的选题设计与出版,则是由圆心向周边的辐射,由浅表向深层的开掘。

正如张亮教授曾言,描绘新左派群像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根本还是在于推进学术,繁荣出版,服务于文化建设大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广度与深度的开发,目前在出版界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推动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向纵深发展,依然期待更多更新研究论著的问世。我们期待更多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同中国本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的新作的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初入职场为何需要参与权力竞逐? 下一篇:通往虚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