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4-04 03:31:56

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有效教学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教学改革,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使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一代教师的追求。基于以上原因,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让学生感到你值得信赖,让学生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中等学生偶露头角,而学困生则是无声无息。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还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注视着自己,没有被忽视、冷落的感觉,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宽松了、和谐了望。

2.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师生互动起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而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氛围自然而然活跃、和谐了。

二、有效处理反馈信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

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两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社戏》这课,我让学生考虑:题目为“社戏”,但为何还写到“乐土”中的其他三“乐”:一是得到优惠,二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革命幽幽南山”,三是钓虾、放牛?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文章题为‘社戏’,这显然离题了。”有的学生说:“不离题,这正是为下文写社戏作铺垫。”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们想一想看社戏有很大的乐趣,这三件也是乐事,那这三‘乐’跟‘社戏’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展表看法。有的同学就说:“这三‘乐’是小乐事,下文写看社戏是大乐事,这为盼、看社戏作铺垫,突出看社戏的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这样通过正确的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而且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发挥。

2.灵活调节。

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确教学方法,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即使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社戏》最后一段,设计这样的探究题: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在原定教学时间里,我发现部分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要求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练,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我就临时增加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也能通顺、准确、简练地回答出来了:“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地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和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懂得这一点,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回忆、寻找、交流同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感受。”这样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增强了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集[M].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7.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9.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及纠正 下一篇:课堂教学要预设更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