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江苏绿色发展

时间:2022-04-04 12:08:46

【前言】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江苏绿色发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绿色壁垒”取代“关税壁垒”已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国际标准组织公布了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德国实施“蓝天使计划”为3000多种产品颁发绿色标签证书,国际绿十字组织为300多种产品授予环境达标证书……这就从商品的...

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江苏绿色发展

江苏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拓展新的空间要求经济向智能化发展和绿色发展转变。而绿色发展又必须依赖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所以应该让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原有水准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绿色发展需要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标准,明确了人类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合理方式与界限,围绕资源使用权利、环境保护义务等设定了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进行竞争的基本框架。绿色发展定的绿色产业,首先是指立足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产业,其次是指那些虽然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但已经达到环保标准或满足清洁生产标准的产业。绿色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生态化与知识化的结合,知识资本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绿色发展中,传统的以物质资本积累和对自然资源无限的索求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被以智力提高为主的知识资本积累和知识经济所取代。

科技创新作为强化知识应用的关键形态,则成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因素,科技创新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绿色发展的实现程度,科技创新的方向直接关系绿色发展的成效。在绿色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目标主要不是表现在对自然资源数量的索取上,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资本积累正日益服务于这一目标。

科技创新对于绿色发展的具体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可以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诞生,也使清洁生产、清洁消费成为可能,有利于人们充分认识生态规律,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利用,使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达到高度的一致,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统一。总之,科技创新可以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充分的动力,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而也使绿色发展的实现具备了条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绿色壁垒”取代“关税壁垒”已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国际标准组织公布了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德国实施“蓝天使计划”为3000多种产品颁发绿色标签证书,国际绿十字组织为300多种产品授予环境达标证书……这就从商品的生产加工方法、包装材料、销售方式、消费方式甚至产品废弃后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给我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带来严峻挑战。在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凭借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就显得更有必要。科技创新成为助推江苏绿色发展的原动力,也就理所当然。

服务于绿色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初显成效

第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架构逐步完善。省政府与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开展科教协同创新试点,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3个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与中科院、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农科院、航天科工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带动县级以上政府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300多份。随着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层次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机构都与江苏有合作项目,江苏所有县(市、区)都与中科院有合作项目。二是共建载体稳步推进。重点支持建设了苏州纳米所和苏州医工所、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和无锡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以及50多个分所、中心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三是项目合作效益显著。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为企业新增的销售收入2014年达900多亿元,连续九年保持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使江苏成为中科院与地方合作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

第二,推动科教资源向产业集聚。一是建设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围绕电子通信、传感网、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建设了23个省级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引导各地差别化集聚创新资源,形成“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二是建设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等各类科技园区,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引进国内一流科教单位或海外创新团队,共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或集产业技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服务等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开放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创新载体。三是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截至2013年底,在工业领域共建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9个,在涉农领域共建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9个。

第三,推动科教资源向企业集聚。一是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累计达到2500多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的研发机构80%以上与高校院所有紧密合作关系。二是与企业进行前瞻性联合研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围绕企业需求,联合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目前已累计组织1000多个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安排省拨经费超过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0多亿元。三是开展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试点。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累计两批从省内外100多家高校院所选派340名特聘专家到全省企业兼任技术副总、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等职位,全面服务于企业创新。四是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工作。在苏北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的费用支出进行补助,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激发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需采取有效对策

需求牵引。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时,政府要了解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举办相关的活动等;科技部门要了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全局的需求,把握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也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彼此的需求、能力及承受力等。

互利共赢。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方面。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各方都需要换位思考,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确保实现共赢、多赢。

集聚资源。拥有必要的创新资源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必要的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合作创新就无从谈起。地方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目标或要求就是获取本地创新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即推动创新资源向本地集聚。要以集聚创新资源的质和量,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检验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成效的标尺。

共建载体。为了使产学研合作创新得以持续,必须构建一种长效机制。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共建载体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共建载体有利于合作各方风险共担,既能为地方集聚所急需的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为高校院所的成果孵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新动力、新空间。共建载体形式多样,有校(院、所)地(地方政府、园区)共建,也有校企共建,有技术转移、研发或产业实体多种形态,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可以依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条件、能力情况做不同的选择。

强化支撑。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完善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工作支撑,努力做到四个“化”:活动实效化、手段信息化、资金专项化、组织体系化。

持续创新。经济社会在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各方的发展阶段、具体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政府管理部门也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抓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才能更好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创新的工作实效。

(作者系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处处长) 责任编辑:金 雯

上一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下一篇:中医医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