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渝大地上的 太平天国遗迹

时间:2022-04-04 12:07:27

对于綦江区太平天国遗迹的知晓,是从第一次游览白云观开始的。当时我前往位于老瀛山东南角的白云观游玩,无意间在白云观后山脚下的悬崖峭壁上看到了“石达开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字迹。之后,通过各地方县志对当年太平军出入綦江及周边各区县历史记载的查阅才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太平军曾分别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1862年)两次入川。第一次从贵州温水入川,攻綦江县(綦江县现与万盛区合并为綦江区)不破,转向攻打南川;第二次从湖北入川,继续向綦江进攻,最后从贵州撤退。这两次进攻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经过了原綦江县与南川区之间的万盛区。各县志上面,还零星地记载了太平军进入綦江区留下的不少遗迹。

当我进一步确认在万盛老城区、青年镇、关坝镇、扶欢镇等地,留有关于太平天国的营寨、碑刻等遗址时,一种想要立马见到实物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按照计划,我们一行人依次从原万盛区万东镇开始,往青年镇、关坝镇方向进行寻找。

最为悲壮的刀子岩

刀子岩是太平天国与地方武装交战的地方。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太平军第二次进攻万盛场(万盛老城区)时,数百名士绅和乡民皆躲在刀子岩上的天全寨。乡民们居高临下,用土枪土炮向下射击,太平军多次仰攻,未能获胜,伤亡惨重,悻悻而去。

刀子岩在万东镇与黑山镇景星乡接壤的新华村境内。从重庆出发前往刀子岩,可在万东镇转乘到位于万东镇六河村的东林腰子口的车。然后从东林腰子口爬山行走约1小时,就能到达刀子岩山下的一个名叫胜水寺的寺庙。胜水寺是最近才建的庙,没人居住。但逢菩萨的生日(庙会)时,还是会有很多人来上香。

在胜水寺稍作停留后,我们立刻马不停蹄地从胜水寺过青杠林、穿荆棘林、钻茅草林、踩灌木林……历尽千难万险到达刀子岩顶上的天全寨。天全寨现在只剩下一道寨门。原本的第一道寨门已经不见,在第一道寨门处只感受到了这里地势的险要:一边紧靠悬崖峭壁,一边面临万丈深渊。第一道寨门通往第二道寨门的道路是建在秃石嶙嶙岩壁上的一条仅容得下一人行走的小石径。第二道寨门寨墙也已损毁,只剩下空空的石框。在寨门背后约5米处有一组碑刻,由分别高约1.5米和1米的大小两块碑组成。大碑记载战争经过,小碑上錾刻着修建此碑的捐赠者姓名及数量。因长期的风化让书写考究的异体字碑文有些斑驳,碑座爬满苔藓,只能依稀辨别出“同治元年春,太平军在此与当地乡绅、团练等地方武装发生激战”等字迹。

下得山来,在刀子岩山脚下苗子垭口上找到了一个小林场。据当地人讲,这里原本是块名为“红水田”田地。之所以被称为“红水田”,是因为当年太平军攻打天全寨失利撤走时,洗涤战死的义军尸首,鲜血染红了田水历久不变色的缘故。

途中小插曲

离开刀子岩,转身便进入了万盛黑山镇。从黑山镇到达青年镇的途中,刚好要经过享誉盛名的黑山谷景区。黑山谷山高林密,保存着地球上同纬度为数不多的亚热带和温带的自然生态。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7%,有“渝黔生物基因库”的美名。

虽然游玩黑山谷不是这次的主要目的,但是既然到了哪有不进去的道理。加上我们旅途时间还算充裕,所以临时改变行程,在黑山谷留宿一晚。下午3点多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黑山谷景区。黑山谷风景区全长13公里,包括1公里的上山观光索道,6公里的栈道和浮桥,6公里的电瓶车车程。我们步行走完全程,慢悠悠地欣赏着险峻的山峰、幽深的峡谷,以及竹海、飞瀑、碧水、溶洞等原始生态风景。

以响水村为分界线,黑山谷上下两段河谷风景完全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沿河而下,从景区大门到响水村的上段部分河谷断面呈“V”字形,河面宽约40―50米,沿河还有平缓地;响水村以下河段则更窄,一般只有20米左右,少数几处地方仅几米宽。而这些只有几米宽的河段竟成了黑山谷众多桥梁的着陆点。在这些桥梁中,以浮桥和吊桥最令人叫绝。浮桥依水而建,跨水而行。大拇指粗的绳索把一块块木板结连成一串,悬浮于水面,两边在用相同的绳索拉扯,让桥既能晃动却又非常安全。吊桥,则高高地悬在半空,人走在上面,也因桥身的不断晃动而倍感刺激。我们在鱼跳峡、野猪峡、猴跳峡几处浮吊桥上来回走动,想要更久地留住那种因摇晃而紧张带来的刺激感。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猴跳峡那座看不到尽头的浮桥。无数块一步宽、一米长的木板栓制而成的桥面紧贴水面蜿蜒进一道幽深的峡谷,行走在桥上,重心飘忽不定,像喝醉了酒似地踉跄前行。

我们除了对这里的浮桥和吊桥有所留念,还在小小的“梦纱瀑”前观望了好一阵子。撞见“梦纱瀑”是在到达猴跳峡浮桥之前。“梦纱瀑”缥缈地悬在高陡的崖壁之上,崖壁上有各种婀娜多姿的植物和相互缠绕的藤蔓。时不时,有一股细小的飞流腾空而下,行至半空骤然分成两股并排而下,长长地直拽到底,如相思人儿的两行泪。看的我们是目瞪口呆,怪不得这瀑布还有各名字叫“相思帘”。

意外收获“红色堡堂”

在黑山谷游玩后,我们住宿在景区周边的农家乐。隔天一早,我们本来是冲着打探青年镇的太平天国遗迹去的,没想到来到了被称为“红色堡堂”的青年镇堡堂村。

其实,一开始就只是从各县志上面了解到:万盛青年镇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明朝时因有人在此地挖出了一块形似青羊的石头,便被称呼为“青羊石”,又称“青羊市”。而太平军入川行经的“青羊市”大概就是在现在的青年镇。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走过的青年镇各个街巷会不会是曾经太平军走过的地方。

我们试图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找寻一些没能在所查阅的有限的县志记载里面查到的太平天国遗址。问了很多当地人,被告知青年堡堂村里可能有我们找的遗迹。于是,我们便欣然来到了这个位于青年镇中心位置的地方。这里形成了浓厚的堡堂文化,它把青年古镇文化、巴渝民居特色以及红色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其中红色历史文化突出的“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荒山变良田”的堡堂精神,似乎更被这里的人们所熟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土薄坡陡,经过3年多轰轰烈烈的改造之后,才有了200多亩的层层梯田。现在虽然从我们所看到的美丽梯田和新修的整齐的巴渝民居建筑等景观中,找不到一点以前的痕迹,但从当地任何一个老一辈人的口中,都可以对这事略知一二。

听完老人们讲完堡堂精神,我们还是没有能收获到这里关于太平天国的任何遗点。但是,我们倒是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决定继续向计划中的下一个目的地关坝镇迈进,希望在那里能有所收获。

行走佛通关古道

要从青年镇向关坝镇或扶欢镇太平天国遗迹前进,最便捷的道路是,找到与万盛毗邻的“佛通关”古道。“佛通关”古道在关坝镇上坝村,当地乡民称之为“佛通杆”、“佛通坎”。“佛通关”过去是一个税卡,其石寨门尚存。从青年镇到原綦江县的石角公路旁一处名“土地河沟”的小沟开始,爬整整三百级石梯,进佛通关寨门后,有一观音庙,庙下一泉名“一碗水”。复行数十步,又是一道八十余级的石梯,乡民诙谐地称之“空欢喜”。翻上“空欢喜”之后,是一条蜿蜒的平路,沿着此路可先后到达关坝镇兴隆场、扶欢镇和石角镇等地。

我们花了约1小时才到达关坝镇政府所在地的兴隆场。现在的兴隆场已经大变样了,崭新的容貌、时尚的外表,与当年太平军经过此地时的模样早已相去甚远,这让我们有点小小的失落。后来,从一位当地的历史学者那得知,这里基本没保留什么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任何东西,比较久远的就是那条古道了。于是,我开始猜想:没准太平军当年就是通过佛通关古道,过关坝镇、扶欢镇撤退到贵州的了。这条路不是当年通往贵州的唯一便捷通道吗?

两天的行程就这么结束了。这一路走来,虽然我们只是找到了刀子岩上仅存的一处遗迹,但在太平军曾走过的几处地方遥想当年的情景也颇能让我们满足。

上一篇:磁器口嘉古院客栈 能躺着看风景的心灵驿站 下一篇:奔向鸡心岭 渝东北小环线自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