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困惑与出路

时间:2022-04-03 07:16:23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困惑与出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课堂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能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近年来,自己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尝试了以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初试者的困惑,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新教材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协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有能力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气氛;作为“引导者”,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究,思想碰撞等;作为“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双方活动达到被教效果;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样就学生而言,也能凸出其主体性,解放其创造性,从而实现了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地拼合在一起,强调知识的有效传递。但在课改的今天,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上,仍然是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整堂课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依然满堂灌,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形式,淡化实质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新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上好一节课,我们一线的教师挖空心思地去创设情境,绞尽脑汁地思考探究的问题、方式以及合作的方法。只注重这些形式,有些一语可以道破的问题,他们非要创设不必要的情境,并让学生进行一些探究,和学生“兜圈子”“捉迷藏”,最后才得到结论,真是为探究而探究,为情境而情境,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为技术而技术,遇到实质性问题,教师也不敢多说,不敢沿用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解释清楚。做一个数学教师真难,上好一节数学课更难,如果课堂上不注重情境设置,与生活联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评课者就会说上课教师教育观念未转变,因循守旧:如果上课注意了这些,评课者又可能说,“课上得有点浮,追求形式”。我们一线的教师确实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课堂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波谰,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城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的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都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深发展。这就必须杜绝和防止文人相轻、相嫉妒的不良现象,老教师不要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而自居,青年教师也不要因为有较高的理论而自傲。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教改工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充满信心,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上一篇: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下一篇:普通话训练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