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空间”,一个关于存在的课题:访BIAD灯光工作室主任郑见伟

时间:2022-04-03 02:35:46

“光与空间”,一个关于存在的课题:访BIAD灯光工作室主任郑见伟

“我们要通过明暗层次和光影关系来更好地表逸建筑,而不仅仅是把他们照亮。灯光设计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从简单功能的实现到能够跟建筑设计的创作过程整合在一起,变成了建筑创作的内涵之一。

我们把自己定义成‘独立灯光设计师’,但我们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跟相关的设计师紧密保持联系与沟通。研究项目本身的定位和建筑的特点对最终灯光设计概念的确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灯光设计在建筑夜景、室内照明和城市景观照明中具有不同的特质。

从文化的自我否定到形成文化的自信,从文化输入国转变为输出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和哲学积累,我们不需要更多别的了,只是缺少信心和想法的转变。只要用平常心拿出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思想,就是很好的东西。”

BIAD灯光工作室主任郑见伟在2008年凭“北京奥运中心区7号院夜景”获得2009 IES国际照明奖夜景照明设计世界最高奖――Paul waterburv杰出奖:又凭着“北京LAN会所室内灯光”、“韩美林艺术馆室内外灯光”和“国家体育场鸟巢夜景”获得IES国际照明奖三项优秀奖,2008年以“光的造型I――翔”灯具设计获中国创新红星奖至尊金奖,以“北京奥运中心区夜景绿色照明实践”获广州设计周国际低碳设计奖(生态建筑类)。短短4年间,郑见伟与他的团队创造了诸多辉煌。光环之下,这个团队对于灯光设计又有怎样的解读?本刊围绕其工作内涵、行业发展及设计创新,对郑见伟进行了专访。

灯光设计难在“独立”

BIAD灯光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在国内,灯光设计还是比较新的事物,中文里尚无比较合适的词汇加以表述。郑见伟说“‘照明’似乎只表达了‘照亮’的意思,跟我们的实际工作差距较大,事实上,我们要通过亮度的层次来更好地表达建筑,而不仅仅是把它照亮。”

灯光设计这个专项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而在国内则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各大设计院都有照明设计职能,但基本上是由电气工程师执行,建筑师往往只提出~些宽泛的设计意见。“我们院正式成立灯光设计工作室,主要是为了体现与传统照明设计的区别。灯光设计的发展,是从简单的功能实现到能够与建筑设计创作的过程整合在一起,变成了建筑创作的内涵之一。”郑见伟说。

灯光工作室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艺专业和产品设计,就是没有电气工程师,这也是他们与传统照明设计(相关问题委托给电气工程师解决)的区别。“我们把自己定义成‘独立灯光设计师’,把灯光设计与施工分开,成为独立部门。在美国,90%以上的项目是由独立灯光设计师完成的,而在国内则不到5%。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位,灯光设计工作室是不配备电气工程师的。”

据了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最早在同行中建立灯光工作室的,即便目前专门从事照明的公司和工作室也为数不多,大部分是既做设计又做施工的工程公司,或者既做产品又做工程的厂家。“就整个行业而言,95%以上的项目都是由工程公司或厂家完成。”郑见伟补充道,并坦言自己的苦衷:“在国内,一些建筑师认为不需要我们,有电气工程师即可,另一些人则因为没有合作经验,洽谈时以为我们是做照明计算的,而这些工作本应由电气工程师完成。虽然照明计算也是我们工作的内涵之一,但它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内容。目前真正能够和我们正常合作的还是少数。单纯从光的角度考察建筑、景观或室内环境,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很少,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在中国,灯光照明设计最早成熟的建筑门类是酒店,改革开放伊始,海外五星级酒店陆续进入,管理方会要求投资方配备灯光设计师。“那时委托方实属无奈,但国内没有做灯光设计的,所以要从欧美或香港请,这种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但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夜景和城市夜景发展特别迅猛,甚至超过了国外的普遍需求,其中政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郑见伟笑道:“要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建楼、修路的投资都很大,周期也较长,但灯光、夜景的改变是非常快的,投资相对也少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发现夜景作用很显著――毕竟要改变建筑外形的投资太大,因此私人房地产项目也开始重视夜景了。”

重点在“光”不在“灯”

灯光设计工作流程要与建筑设计完全配合,从概念,方寨,初设再到施工图,当然最后还需要灯光调试。建筑本身没有太多需要调试的内容,而灯光部分的调试工作量却很大。“概念设计跟建筑设计差不多,也是要分析项目的内涵和定位,还要对建筑本身加以研究。我们工作室注重分析过程,因为单纯的表现手法可供选择的很多,但是分析建筑特点能够很好地引导最终概念的确定。”郑见伟说

“前期做概念和方案时,我们与建筑和室内设计是同步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与相关设计师紧密沟通。初设和施工图阶段就要与电气工程师配合,在灯具安排方式上还要与结构专业人士配合。”

在做方案设计时,郑见伟的团队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可实施性(包括预算和技术)进行详细分析。这时候除了效果图外还要进行灯具的选择和预算,因此委托方也要参与。到了绘制施工图纸的阶段,还要与电气设计,结构设计部门沟通,因为灯光设计兼具艺术性、工程性、技术性,不像照明设计和施工那样规范。

“我们把灯具选择、灯位、回路和照明控制系统的逻辑关系设计好,以条件图纸的形式提供给电气环节。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贯穿整个过程,因为灯光仅凭计算表达不出来。灯光设计不在于灯具本身,而在于‘光’,是‘光’打到材质上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接下来是调光,现代照明都会应用调光系统,而不用光源的原始亮度,力求更好地表达建筑造型和材质。当然,还要为建筑设定几种场景,例如夜景分为平日和节日,室内分为白天、午餐、晚饭和晚会等情景,而这些是建筑和室内设计所无需考虑的。”

“室内灯光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我们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场景设计和对光环境的感受是由我们来把握的,应该研究大量案例,并且聘请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与室内设计师共同创作。”郑见伟不无惋惜地补充说,现在高校也在尝试,但做得都不够深入。

他认为,灯光设计的不同项目范畴要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城市的趋同性太强了,夜景灯光则能够更好地表达城市的特点,使城市有辨识度和自身性格。又比如说,建筑夜景是纯艺术,没有太多功能性考虑,室内照明则恰恰相反,必须在营造舒适生活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增加美感享受,难度要大得多。”

灯具设计也是BIAD灯光工作室在传统之外拓展的一项新内容。做产品设计所表达的思想更纯粹一些,因为建筑功能非常复杂,要满足委托方和用户的需要;而产品相对简单,具备通用性,甚至可以跨地域、跨时间运用。郑见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灯具行业基本处于抄袭的状态。他解释说:“此前,我的获奖作品‘翔’在设计理念上就不单是做产品,更是希望传达我们的设计思想,建立一种模式,这对灯具行业的创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设计师的自信源于文化底蕴

“虽然从形式上看,北京已经是世界城市了。但高楼大厦的背后,世界大都市

共同的特点是在设计时尚领域处于引领地位。”郑见伟指出:“文化已经不仅是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哲学积淀,是我们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基础。只是因为我们缺少信心和想法的转变。”

他认为,最近三年应该是中国非常关键的转折期――从文化的自我否定到形成文化的自信,从文化输入转变为输出。“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基础,更需要我们的设计师群体自信起来。过去的成功在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未来我们应当注重低成本创造,这对世界也更有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设计垄断,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创造的成本结构,这对于消费者也会有所帮助。”

郑见伟以最常见的路灯为例,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路灯造型是最多的,每个委托方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有标新立异的地方,而国外基本上只有几种经典款在沿用。国外设计的垄断也制约了创造的速度,一旦我们进入到世界的创造潮流中去,相信会给全球创造的结构带来很大变化――中国的制造速度很快,创造也会这样,只是现在人们还不敢做。”

郑见伟同时指出,文化趋同性太强会产生很多问题。

“经济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垄断,这时候引入新的文化思想对整个设计发展有很多好处。中国文化的积累完全可以发挥出来,因为我们的审美和哲学思想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家具和灯具都是传统的行业,并不需要多少高科技,需要的只是思维转换――我们有能力做出很好的灯具。”

当问起郑见伟这次获得IES奖的体会时,他坦言,得奖对团队自身也是很大的触动。IES奖始于1973年,与电影界的奥斯卡同样都是学院学会奖,是由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也是最早的国际奖项。“这次得奖意义在于我们不能再跟着别人跑了。北京奥运中心区7号院夜景就是一个古建,通过灯光的设计表达出一种新意,外国人看了也觉得有意思。第一次看到亚洲面孔来领奖,他们也希望我们常参与、多交流。其实,他们的设计发展也到了瓶颈期,面临很大压力,需要新的理念。这对我们来说,恰恰是一个契机,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拿出概念来。”

这次入围的还有LAN会所、“鸟巢”和韩美林艺术馆。郑见伟指出,奖项评选很专业,评委不是只看名气,而敢于把最高奖颁给最不起眼的“7号院”。他说:“7号院项目在建的时候就有过争议,因为中心区基本上都是现代建筑,而亭子和牌楼完全是古建。但是,我们特别有把握,因为人们在奥运中心区里往往无法区别自己到底身处哪个城市,所以亭子和牌楼就成了提示文化背景的地标。我们采用最新的照明手段装点传统建筑,使已经‘死’了的建筑形式焕发出不朽的生命力,所表达的美感令国外同行耳目一新,所反映出的设计探索对他们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在2009年1月揭晓的第五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的奖项中,郑见伟填补了设计产业的一项空白,此次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携手国内多家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评选,是中国设计界最高奖项之一:每届“十杰”的获奖者都是各设计专业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郑见伟的获奖,一方面扩展了“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范围;另一方面也必将对中国照明设计专业领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借用郑见伟在IES获奖感言里的一句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作为少有的院属独立工作室,必将引领中国同行们用原创之光照亮更绚烂的世界舞台。

作者:郑恬辛,《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

摄影:郑见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主任

帕特丽夏,贝利,法国摄影师

收稿日期:2010年12月

上一篇:独立照明设计师现在还太少 下一篇:中国视角奥运中心区七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