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机构新渠道探析

时间:2022-04-03 12:59:26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机构新渠道探析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内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受资本市场影响相当大,亟需更好的投资渠道。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社会化养老成为趋势,未来对养老机构床位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本文指出保险资金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投资于养老机构。基于此,文章提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保险资金 老龄化 养老机构投资价值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展和保险公司投资水平的不断提升,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不断提高,2007年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10.9%的水平。然而,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这极大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些保险公司甚至因为投资失误而出现亏损,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仅为1.9%。那么,如何寻求更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较高的盈利性,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598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12%。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意味着未来老年人对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其中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对养老机构床位的需求增长。与此同时,养老保险又是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此,保险资金借助这一优势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必将可以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养老机构的投资价值分析

养老机构的投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政策对兴办养老机构的支持,二是养老机构的供求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政府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老年人福利事业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必将对今后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重点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达到预期效果。2005年11月,民政部颁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以继续推动这一工作。

2006年2月,我国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见,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二)养老机构的供求分析

1.养老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全国老龄办2006年2月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同时,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

第二,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延续,在城市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据全国老龄办网站数据统计,1953年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1995年为3.7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同时,空巢家庭也在大量涌现。据全国老龄办 2007年12月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这些空巢家庭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丧失。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由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4-2-1”结构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涌现,显然居家养老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向其他养老模式转变。

第三,老年人收入日益增长。目前,老年人收入来自三个方面:养老金,以前的储蓄,子女供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08年的1080元。2010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将超过1200元。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尤其2009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因此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必然不断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依然有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还较低,但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渐改变,收入的不断提高,机构养老等新兴养老方式必将越来越普及。

2.养老机构供给缺乏。在老年人对养老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其供给情况却不甚理想。根据民政部2006-2008年的统计公报,这三年的养老床位分别为153.5、212.8、234.5万张,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分别是1.03、1.39、1.47张(见表1)。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5-7张相比,差距很大,造成许多地方排队入住养老院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

此外,全国老龄办的调查还表明,目前老年人口当中,大约有6%-8%的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我国现有老年人口近1.6亿,2020年将增加到2.48亿。按照6%算,2020年就需要1488万张床位,8%就需要1984万张床位。而现在全国各种养老机构的床位加在一起只有234.5万张,缺口是1253.5-1749.5万张。如果要满足机构养老的需求,就意味着在今后的12年内,平均每年需要增加养老床位104.46-145.79万张。按民政部的测算,建设中低档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额约为每张床位1万元,建设高档养老机构,平均每张标准床位的投资可以在4万元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空间,也意味着需要很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的策略

(一)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2009年《保险法》的修改,已经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消除了政策障碍,但目前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中,举步维艰的依然比较多,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有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民办养老院一般只能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然而,这种“身份”让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两难境地: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虽然从理论上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难以融资,不能进行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是时至今日,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保险公司应以投资高端养老机构为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财富逐渐积累,富裕群体的数量也在迅速扩大。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的《2009我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8年末,有超过50%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5省市,这5省市高净值人群人均可投资资产约为3360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6%。其中,广东省的高净值人群数量最多,2008年末达到了4.6万人;上海市则是高净值人群人均可投资资产最高,达到约3500万元。据统计,截止2009年,我国的高净值人群(银行资产超过1000万以上的人群)已经高达32万,这一数字在过去三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同时,老龄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的有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富裕群体的数量也非常高,因此,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可以这些地区为主,建设高端养老机构,探索经验之后再向其他地区开拓。

(三)保险公司要大力吸引自己客户进入养老机构

我国保险业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养老保险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业务之一,同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自己的客户进入养老机构,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保险公司须努力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目前,养老机构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来提供服务,而是根据制度和工作程序要求机械运转,相对来讲比较缺少个性化和人情味。而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要求市场不仅要向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服务,还应当发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文化娱乐服务,包括继续教育服务,增加其社会参与的机会。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努力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结论

综上所述,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家庭的大量涌现,必然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保险公司借助自身的优势投资养老机构,一方面支持了国家解决机构养老问题,也是保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自身巨额的保险资金开辟合适的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叔红.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

3.李蔚.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2008(11)

4.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徐爱荣(1974-),男,安徽人,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我国创业板IPO抑价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基金业产品创新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