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现象扫描

时间:2022-04-03 08:09:34

所谓的“啃”老,也就是吃老、靠老。说到“啃”老,传统的方式多指物质和经济上的,比如大额的结婚费用由老人支付,等等。而今,“啃”老已不再单纯指经济上的,它已延伸至学术与专业、求职与工作乃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学术与专业“啃”老

“子承父业”原本令人羡慕。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子女对父辈的专业发生兴趣,并且发展成自己的一种职业、一项事业。然而,现实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变味,它已成为新型“啃”老的一种最好选择。

某单位一位搞建筑设计与研究的老教授,其独生子在大学学的就是建筑设计,算是子承父业。为了在设计院站住脚,也为了早日获得中级职称,更为了在外面能揽到更多的设计私活,年纪轻轻的他开始了“啃”老行动。先是在父亲的研究项目里添加他的名字,又利用父亲的关系发表学术论文,同时还打着父亲的旗号揽私活,最后甚至让父亲的科研成果挂在他的名下。

当然,像这样的“啃”老,还有很多种。有的子女虽然与父母不在同一领域,但利用父母的关系和影响力,帮助自己成功或让自己获得大量财物。而且,这种“获得”在法律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比如父母通过老同学、导师等关系,让子女进入某项重点研究学科或项目,成为主要成员之一。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这种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工作或职业“啃”老

据笔者调查,子女寻找工作时,大多数有父母出面帮助。有的父母有职有权,自然而然就会主动承担这一

“责任”;另一些父母虽然无职无权,但有一定的关系网;也有一些父母,什么都没有,但同样也必须承担为子女找工作的费用。

笔者认识一位老农,他的次子在宁波某大学大专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小镇。儿子自然没有相应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再说了,现在的大专生遍地都是,而他又无特别的专长。没办法,找工作的任务就交由父母了。一个老农,自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四处磕头烧香。从与镇领导认识的人开始找起,终于找到了关键人物,最终在镇政府为儿子安排了工作。而其中的辛酸,只有老农心里清楚了。

子女在工作上“啃”老,除了在寻找工作方面,还体现在工作之中。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就向老人诉苦,然后让老人出面解决。

教育“啃”老

以前,老年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还是文盲,所以,传统的“啃”老方式里很少有在教育文化方面“啃”老的现象,而今情况就大大的不同了。近年退下来的老年人不仅身体状况良好,而且文化水平高,许多子女就把孙辈的教育担子也交给了老人。王女士是某小学的高级教师,她刚一退下来,儿子和女儿都找到她,请她给自己的孩子做辅导。女儿甚至还给她出主意,让她联合已退休的几位高级教师,办一个小型的孙辈辅导班,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轮流为这些孩子辅导,彼此不收费用,互惠互助。

也有一些老人,其本身并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因为文化水平较高,子女还是将孙辈大量的课外辅导任务交给了老人。

体力“啃”老

南京某大学的一位老师娶妻生女家庭稳定下来后,想到了深造。而妻子已先他一步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无奈之下,只好请来岳父岳母。整个家就交给了老两口打理。小夫妻俩是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了下去。在漫长的七年中,没有特殊情况,小两口只在周末回家团聚。虽然他们都是四十岁的人了,但一切好像还是未婚的样子。家中所有大小事务包括照顾孙女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老人身上。岳父岳母老两口毕竟是年过七十的人了,体力与心力难以长期承担此责。虽然老人没有抱怨什么,但过度的劳累还是刻在了两位老人的脸上。

类似这种在心力体力上“啃”老的现象绝非个别。在笔者的调查中,这种“啃”老现象达到四成以上,当然方式有所不同,特别是春节这类节假日,使得这种新型“啃”老现象更加凸显。有对夫妻育有一子,平常一家三口是中午吃食堂,晚上从食堂打一点、街上买一点、自己做一点打发日子。两口子谁也做不出一桌像模像样的饭菜。逢年过节,老人自然会邀请他们回去。他们在老人家过完年,还附带捎回一大堆的食品,够他们吃上一阵子。

经济“啃”老

说到经济“啃”老,这已是传统之举了,然而,传统的东西也会出新。比如,以往在经济上“啃”老,主要是指巨额的结婚费用由父辈支出,再有就是平时吃老人一点、拿老人一点。而现今又有所不同。

某教授育有一子一女,他本人早已退休。为了安置退休知识分子,单位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们每家一套150平米的新房。某教授买下这套房子,待装修完毕之后,房产早已改成儿子的名字。这样一套大房子,就由儿子儿媳及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小孙子住着,而老两口暂时向同事借了一处三十多平米的房子住。两年后,老两口在郊区买了一套便宜的住房。直到今天,这位教授还住在那里。教授每月虽然也有三四千元的退休金,但仍然风雨无阻地开他的私人诊所。近日,女婿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教授告诉女儿,由他出一半的经费,如果不需要他出资购房,那么他就出资装修。在老人看来,一是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二来也是为了显示男女平等。既然老人为儿子尽了这么大的力,女儿这边也不能敷衍了事。

采访中,笔者获知,无论是新婚,还是早已结婚成家的子女,他们在购房或改善居住环境时,父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投入了资金。

除了上述“啃”老现象,其他还有许多种,比如心理上“啃”老等等。有些子女几乎是凡能“啃”处则“啃”。有对夫妻虽已人到中年,但每当家中有了大小事务,就会一个电话打到父母家,请父母出面帮忙。有位年已35岁的女士遇事就会告诉父母,如果父母对此未发表任何意见,她按自己的意愿办了,结果不如人愿的话,她会埋怨父母,说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如果父母发表了意见,她照着做了,结果仍不满意,她一样要埋怨父母。反正只要事情搞砸了,责任都是父母的!这类人虽人到中年却没有独立处理大事的经历,他们在心智上一直在靠老!

社会学家分析“啃”老的原因

针对现今流行的“啃”老现象,社会学家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导致尽孝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导致道德建构的失序,使得年轻一代只关注自身的感觉与享乐;三是独生子女所致的社会现象。眼下,正到了独生子女结婚生子的高峰期,由于在被溺爱的环境、背景下成长,使得他们在生活上、事业上过度依靠老人;四是关系本位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中国向来重关系、讲关系,这一传统使得不论什么人在遇到问题时,先不去想如何解决,而是首先想到关系,而所有的关系中当然是家庭的关系最可靠,也最有效,所以子女一旦遇到问题,自然首先想到找父母帮忙。

说到中年“啃”老现象,社会学家认为,这说明部分中年人在心理上未彻底断乳,不能独立地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这的确是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现象!对此,一位社会学家分析说,这可能与我们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关。这一代中年人,在年少时正好赶上万人齐过独木桥式的高考。许多家庭为了他们能上大学,什么事也不要他们干。工作后成家了,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谁知社会突然开放了,竞争在不断加剧。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家务事能不管也就尽量不管了。

面对“啃”老,专家给您提供对策

专家指出,想让子女迅速摆脱“啃”老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老人要硬起心肠,对他们说“不”。如体力不济的老人不要勉为其难包揽子女的家务,对他们的家事不要过问太多,老人理应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晚年时光;在子女的工作和事业上,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千万不要包揽一切;对于依赖性过强的子女,要让他们逐步自立,可与子女分开另过,甚至去养老院或外地生活。只要老人硬起心肠,“啃”老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于老人、于子女、于社会都有利!

上一篇:“粮票”骗局 下一篇:女排姑娘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