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

时间:2022-04-03 04:05:59

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我国学科体系区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四个等级。其中文学作为一种“学科门类”,下属四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这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归属在文学门类之下,在艺术学的一级学科下面分列8个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运行十年后,2008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这一学科体系的更新版,其中艺术学科的地位和设置没有任何变动。总体看来,这一体系对于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艺术实践、艺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的大发展,对这一体系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事实上,从它颁布伊始,艺术学科体系问题一直是艺术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拟就此粗略梳理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艺术学科地位问题和学科设置问题,并进行简要评析。

一、艺术学科地位问题

对目前实际运行的艺术学科体系,多数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在已有的相关论述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宏观方面讨论艺术学的学科地位问题,集中表现为亟须提升艺术学为学科门类的要求。第二类是从微观方面讨论艺术学大概念之下具体的下属、分支、交叉学科的设置问题。

总体看来,理顺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把居于文学门类之下、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提升到与其它12个学科门类一致的地位,是当前艺术学界的一致共识。

有学者强调指出:文学只能是艺术的一个分支,而不能作为不同艺术形式的统称[1]。常用的“文艺学”一词的原意是指研究文学的学问,但在引入现代汉语后的使用过程中却产生了混乱[2]。而笼统地将艺术学科置于文学门类之下,既不符合艺术存在与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过多地依赖文学来认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在揭示部分规律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艺术特殊规律的某些遮蔽[3]。在艺术学这个大门类中,包含着一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曲学等多个具体的艺术种类,其中每一个艺术种类都可以同文学相提并论。当然,文学与艺术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甚至从广义上讲,文学也可以被称为人类的语言艺术[4]。“艺术”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这决定着它同“文学”的关系也有并列和从属两种关系,由此也就形成设置艺术学门类学科的两种方案:一、用艺术学门类包含文学等所有艺术学科,把文学门类改为艺术学门类,文学只是当中的一级学科,在广义的内涵读解,似乎更合于逻辑,但很难获得文学学界的认可;二、在文学门类之外增列艺术学门类学科,这样的设置操作会比较简单,引起的震荡亦较小[5]。

目前较多学者持后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艺术学提升为与文学并列的学科门类。

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升艺术学科的地位,是尊重其知识逻辑和学科特性的体现。不断有人提出:现有的关于艺术与文学的学科划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艺术与文学的学科差异较大,从而给科学研究的计划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6]。同时,现有的艺术学学科建制状况持续下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很不利,如果把艺术学提升为门类,制约艺术院校发展的学科问题就自然解决了[7]。例如赵正阳,梁志伟著文,认为艺术学科体系的改革,是当前整个艺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艺术类学科、专业布局变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一改革将有利于提升专业艺术院校的竞争力,将艺术学科由一级学科提升为学科门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其余二级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调整,必将有利于推动艺术各学科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与探讨[8]。2007年12月7日,“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第十三次交流协作会暨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建设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召开,与会众多专家一致呼吁当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关于艺术学科的规定,不仅不能促进艺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相反会形成一种束缚,极大地限制了艺术学科所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的巨大社会作用。

回顾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如果把宗白华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国内首次发表艺术学的文章和演讲,看作是我国本土艺术学的肇始,我们可以认定“艺术学”在中国发展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专家和学者们共同努力,艺术学终于渐显今天蔚为大观之景象。

继宗白华先生之后,我国学者对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自觉的思考,艺术学学科开始成为理论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40年代陈中凡先生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艺术学和艺术科学这一学科的学者之一,明确指出,艺术科学或简称艺术学,是对艺术作科学的研究,即研究艺术的发生、发展、转变和内容、组织诸规律,并探求其与社会各因素间因果关系之科学。[9]同时代的马采先生则第一次给艺术学下了明确的定义:“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10]他认为,“一般艺术学的研究决不是对戏剧、音乐等特殊艺术现象的直接的探讨,也不是对宋代绘画或顾恺之等某一时代某一作家的具体作品的解剖分析,而是以艺术一般的抽象的概念作为对象作理论的考察。”[11]他提出艺术是专门学术的一种,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技巧训练。在对艺术学学科框架进行精深思考的基础上,建立了艺术学科体系图表,其中的一般艺术学即为今天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的原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不仅普遍开设了《文学概论》、《艺术概论》、《文艺学》等课程,而且开展了一定意义上的的艺术学研究,这使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由于当时的学科自觉性不高,本应包含艺术学在内的文艺学,却被文学以偏概全地取而代之,本应属于艺术学的《艺术概论》,摆脱不了《文学概论》的模式,使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艺术概论》的课程建设都受到了影响。从历史的检索中可以发现:20世纪 50年代以后,虽然艺术研究在我国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艺术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并未获得独立存在的明确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者依然在为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而不懈努力,因而促进了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经历过十年中国艺术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断层期之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春风,在经历了十年沉寂之后,艺术学研究在我国国内开始逐步复兴。有学者开始大声呼吁开展艺术学研究,并尽快确立艺术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198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吴火率先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的建议。1991年,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联合召开了中国第一次“艺术学研讨会”。1994年6月,在著名艺术学学者张道一的主持下,新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在东南大学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在大学进行艺术学教学的序幕。

正是在艺术学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终于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与一级学科艺术学同名),从而与其他其二级学科并列。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艺术教育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由一般的艺术实践进入到人文科学的研究,同时也预示着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12]同年9月和1998年3月,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分别成立艺术学系,此后厦门大学、河北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部分院校相继成立了艺术学系(或艺术研究所),并陆续建立了艺术学专业硕士点。

199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发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我国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法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总书记为此次会议所作重要报告的提法则是:“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改变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虽然在文字上只是增加了一个词汇:“美育”,但确是一字千钧,使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从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激动地指出,在20年前就曾大力呼吁国家将美育――艺术教育纳入我国教育方针,因为这是关乎亿万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之大事。

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置艺术学本科专业,并作为试办性专业获得批准,这是艺术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它意味着教育主管机构开始赋予艺术学学科以新的意义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至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学科与专业,艺术学学科不仅具有研究层面的意义,同时兼及高校的本科教学。

从上个世纪末期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新建了艺术学院、艺术系科和相关专业,直接汇入到中国大学的整体学术氛围和人文素养的新型结构之中。同时,几乎所有的高校先后设立艺术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培养。艺术学科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普遍,逐步成为中国高校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以上事实表明,经过一步步扎实建设,艺术学科的地位在我国得到了确立。于今看来,艺术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历程,同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制度在逐渐健全,学科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艺术教育更有蓬勃发展之势。

在艺术学科有了长足发展之后,研究者也在实践中意识到,艺术学科地位提升后,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难题。特别是对于艺术学科的具体学科体系设置问题,正是今后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艺术学科的具体学科体系设置问题

国内最早以学科建制的方式提出建立艺术学的倡议者是张道一先生,他所提出的艺术学科的体系建构方式,成为后来者的研究基础。之后,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关注的理论重点,提出了不同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大致有以下不同设想:

张道一认为:“探究艺术的共性特征和本质,是当前艺术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理顺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以艺术的整体、共性和总的特征为经,各门类艺术为纬,经纬相错,才能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艺术。”[13]他在1997年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学研究的雏形体系框架,2005年再次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框架:(1)、艺术学的基本分支学科: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艺术文献学;(2)、艺术学的边缘交叉学科:艺术思维学、艺术辩证法、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考古学、宗教艺术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

易中天则认为:“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大块,或三个学科群落,即艺术论(艺术概论、艺术原理、艺术哲学)、艺术史(民族艺术史、门类艺术史、专题艺术史)和艺术学边缘学科群(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教育学、艺术商学、艺术法学、比较艺术学、中国艺术学)等。”[14]

陈旭光的简要想法是:“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一般艺术学、新兴交叉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15]

潘鲁生、顾群业、董占军、王霞等人提出:“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上,逐渐形成艺术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九个主干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艺术学与多学科交叉,形成中国艺术思维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交叉的、边缘的新学科。”[16]

方仪的观点则比较集中:“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学、表演学和艺术学五个分支学科。”[17]

刘道广的观点是,艺术学在一级学科下的架构应该只列类、专业方向、研究方向三级层面,其中三大类和具体分类为:(1)、一般艺术学类:艺术学类、艺术理论;(2)、应用艺术学类: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设计学;(3)、交叉艺术学类:艺术美学、艺术伦理学、艺术分类学。[18]

易存国提出的艺术体系结构吸收了张道一的思想,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分出特殊艺术学和一般艺术学,在一般艺术学之下又分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1)、特殊艺术学:门类艺术史(如影视史、建筑史、文学史等),门类艺术学(如音乐学、舞蹈学、文学学-文艺学等),门类艺术博物馆学;(2)、一般艺术学(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元艺术学):(a)“经线部分”――基础学科:艺术原理、艺术史学、艺术美学、艺术批评学、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民间艺术学、艺术辩证法、艺术文献学等;(b)“纬线”部分――交叉学科:艺术思维学、艺术文化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伦理学、宗教艺术学、环境艺术学、艺术法学等[19]。

周星提出了三类和四类两种学科分类。(1)、三类划分:艺术史论,表演理论(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视觉艺术(美术、设计、媒体、影视、摄影等);(2)、四类划分:艺术学史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艺术教育等),视觉艺术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舞台表演艺术一级学科(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视听艺术审美学科(电影学、广播电视学、媒体艺术学等)[20]

此外,不少学者对部类艺术的学科设置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如张凤铸、肖庆等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曾庆瑞对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张道一、李砚祖对设计艺术学科体系,郑工对美术理论体系都分别进行了自己的研究。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在建构艺术学学科体系方面进行了整体和分部类两种层次的探索,在架构学科体系方面取得了可贵的研究成果。其中张道一、易存国的体系被称为张易体系,被广泛借鉴。某些具体的部类艺术学科架构则具体而微,其研究的深度与细度亦有值得借鉴指出。

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问题与具体学科体系设置问题,还需要后续研究跟进的问题有:一,对于艺术学科地位问题,学者们呼吁多但仍缺少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二,关于艺术学科体系的陈述虽然有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更多还停留在相对简单的论述层面,这些论述还需要进一步实证验证,才能对现实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三,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学科构成内容也处在丰富之中,如当前艺术文化需求的高涨、新兴艺术和艺术产业的崛起,这就要求关于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动态发展的思维逻辑方式。

注释

[1]贾磊磊:《对于电影所属的“艺术学科”地位的认识》,《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2]李心峰:《元艺术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孙伟科:《提升艺术学科,满足艺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在“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全国艺术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1期。

[4]彭吉象:《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卷,第4期。

[5]刘承华:《从艺术与文学的关系谈艺术学门类学科的设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1期。

[6]方仪:《艺术学应作为单独学科门类当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10期。

[7]于润洋:载《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艺术学》第1卷第4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

[8]赵正阳,梁志伟:《2007:中国艺术教育向大发展大繁荣迈进》,《艺术教育》2008年第2期。

[9]陈中凡:《艺术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派别》,1943年《大学月刊》

[10]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77年,P7.

[11]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77年,P9.

[12]易存国.前进中的艺术学[J].艺术百家,2007(3),P7.

[13]张道一:《艺术学研究之经》,《山东社会利学》2005年第7期。

[14]易中天:《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5]陈旭光:《论艺术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年第5期。

[16]潘鲁生、顾群业、董占军、王霞:《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17]方仪,2005

[18]刘道广:《艺术学:莫后退――论艺术学研究的学科构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19]易存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论纲》,《艺术学》第3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周星:《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艺术教育》,2007年第2期。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上一篇: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下一篇:物·场地·剧场·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