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02 10:35:20

试析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学者普遍重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适龄幼儿家长所关注的难点问题。不仅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要做好衔接工作,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做好家庭教育的幼小衔接才是能否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价值取向及教育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活背景和年龄差异等原因,不同家庭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家长教育行为上没做好全力准备

有些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小学和幼儿园的工作,作为家长做好物质上及环境上的准备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无法替代的。美国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低龄儿童受家庭的影响更大,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体素质、自理能力、环境适应等各个方面的培养都会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幼儿身心发展、生活与学习能力及环境适应等方面也要准备好,在家庭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2.重智力教育高于能力培养

虽然家长在思想上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了解中发现,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依然以孩子会多少道算术题、会认多少个汉字来衡量幼小衔接的好坏。事实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幼小衔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衔接部分,从某种程度讲甚至比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要。如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充满兴趣、独立、善于与人交往等,这些方面的培养对幼小衔接的整个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重视幼儿的智力发育,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3.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很多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都是由自己说了算,并没有征求幼儿的意见形成民主的教育模式。存在偏差的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造成家长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发展。这种揠苗助长、极端的超前学习行为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从长远考虑是极为不利的。望子成龙心切可以理解,但过早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后班学习,增加学习负担,容易使幼儿滋生厌学心理,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期望值定位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幼儿愿意达到、能够达到的目标,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不全面

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树大自

然直”,不需要做些针对性的引导工作和培养,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能否跟得上,十分重视幼儿的算术、识字、汉语拼音学得怎么样,认为孩子只要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掌握了就等于做好了幼小衔接。那么,是否只是学好文化知识就能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呢?相关调查表明,如果家长过度重视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由于缺乏发展机会而受到影响。这是由于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不全面造成的。学校和幼儿园是两个学段,小学的任务性和目的性更强,学生要接受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幼儿年龄小,自控力有限,家长除了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有意识地培养其自立自强自控的良好意志品质,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5.家长教育态度存在偏差

部分家长尤其是隔代家长受陈旧的教育观念及文化程度的影响,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所有教育的责任就都应该由老师来承担,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的模仿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和学校的责任,同时更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是至关重要的。

二 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全力准备

有准备,才有一切。入学后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想做好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身心方面的准备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定位。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家长要看到优点,做到理性施教。其次,使幼儿具备自理能力和技能。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现在孩子大多依赖性强,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影响孩子入学的积极性。家长一方面让幼儿坚持锻炼身体,根据幼儿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强健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要树立幼儿的独立意识,已经长大了,要成为小学生了,不能事事都依赖家长,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解决困难问题,还要教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学校生活技能,比如使用学习工具、整理收拾书包等。再次,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迫切愿望。让幼儿明白上小学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用愉快的口吻介绍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加入少先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等。环境布置上营造小学的氛围,让幼儿有期盼感。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参观,熟悉环境,培养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喜爱之情。

2.生活及物质方面的准备

主要是社会适应准备,包括与人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善于表达的幼儿容易获得周围人的肯定,从而变得更自信。在家庭教育中还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家长禁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要锻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物质方面准备包括学习用品和环境布置等方面。

3.能力、学习方面的准备

第一,倾听能力。倾听的能力是衡量幼儿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就是不会倾听。如果孩子没有养成倾听习惯,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底下玩或者发呆,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什么,导致听课效率低下。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不要反复地说,过多重复自己的话反而使孩子感到絮烦,不喜欢倾听别人讲话。

第二,思考能力。养成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家长给予适时的启发。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阅读能力。阅读可以让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分析能力。通过阅读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时,家长语言要规范、精练,要让幼儿完整地听完故事,多让幼儿发表意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四,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注意分成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幼小衔接中,要加强对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从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开始,以游戏形式锻炼比较好。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晓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良好习惯从兴趣开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多表扬少批评,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增强幼儿好奇心,明确学习目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用加法,不良习惯的纠正用减法。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持久坚持。

第一,要培养孩子及时做作业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后玩耍,做作业时要认真,不要一边玩一边做作业。这个习惯若养成不好,作业多了就不能按时完成,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要保持端正的学习姿势。低年级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习伊始端正坐姿和写字姿势很重要。孩子作业时,家长要帮助他们采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坐姿,利于孩子身体发育,写字又快又好。

第三,要爱护书包与文具。有的孩子书包脏乱差,作业本和书一团糟。家长要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从细节着眼,小处入手,将学习用品和书本写上名字,做好标记。将教材和练习册包好,分类整理,放学时收拾好书本和文具,查看第二天课表,每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四,具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意识。幼儿园是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相结合,交替进行,而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增加一倍,课间活动时间10分钟。幼儿园有1~2小时的午睡时间,有的小学却取消了午睡。入学前幼儿的作息时间要进行调整,和小学作息时间制度保持一致,按时起床、活动与休息。从生理和心理上保证适应学校生活。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庭作用尤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最为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要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尽快完成幼小过渡,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为孩子健康顺利的学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龚立波:世界这么大,我想试试看 下一篇:美剧《怪松镇》:精彩源自“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