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窑炉的生产工艺控制探讨

时间:2022-04-02 07:41:48

超长窑炉的生产工艺控制探讨

摘 要:本文将长窑炉的生产工艺控制与短窑炉进行了比较,针对每一个工序的控制点及工艺注意事项,提出了一些实际性的经验及方法。文章重点对原料的选用和配方调整做了详细的技术论证。

关键词:超长窑炉;工艺控制;原料选用; 配方调整

1 引 言

由于燃料、原料等成本的压力,以及佛山陶企产业的外迁等原因,陶瓷墙地砖企业普遍将产量提高得越来越大,窑炉也是越来越长,尤其是北方的陶瓷企业,这几年新建的抛光砖生产线窑炉普遍是在260~350m之间,近期又有厂家新建的窑炉达到430m长,产量达到上万平米/天,实为惊人。窑炉的超长代表了陶瓷界陶机技术日益成熟、精湛,但在产量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内在品质,因为超长窑炉为生产的工艺控制加大了难度,其对窑炉调试的技术要求比短窑要高许多。现以330m长的生产微粉抛光砖的窑炉为例,对超长窑炉的工艺控制经验进行整理与探讨。该窑炉的主要参数如下:

(1) 窑长330m;干燥窑长176m,双层;

(2) 产量14300~14600O/天(600mm×600mm)、13500~13800O/天(800mm×800mm);

(3) 周期47~50min,最高烧成温度1200~1220℃,三台压机。

2 原材料的控制及配方的调整

2.1原料的控制

(1) 由于窑炉长且烧成速度较快,考虑到产品强度及坯料氧化分解所需的时间,选料时要综合考虑。对于粘土类原料,要注意两点:一是含沙量不宜太高,最好控制在30%~35%,否则粘土加入量太少,产品强度难以满足;加入过多又对氧化起到限制作用。二是粘土的灼减量要尽量小,杜绝使用黑心的粘土。北方陶企大多使用煤转气烧成,本身受到煤气的限制,有机物过量不利于挥发,导致产品难烧透而产生黑心,在砖面上经常出现黑色小点,而在断面上更加严重。

(2) 北方的原料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风化沙性长石比较少而瓷石质原料多,所以硬质料比较多,球磨时难以磨细易在浆料中沉降,这样浆料配方易变化,在配料时要考虑到这一点,或在原料破碎时考虑粒度等。另外由于瓷石温度偏低,一些残留的微小颗粒导致烧成时容易出现小的针孔状缺陷,因此在配料时要把握瓷石的用量及粒度,方可保证生产的稳定。

(3) 考虑到煤气烧成及原料的氧化分解作用,如果坯料中粘土含量过多,会造成干燥和烧成收缩大,在烧成预烧阶段易发生开裂,故在配料时可适当引用一部分熟料。选用熟料时不要用发黑或发红的杂质料和细粉,杂质多也会影响配方的温度。由于熟料无结晶水和有机物,有利于坯料白度和氧化;但熟料会减小坯体的收缩,加入过多会影响产品的尺码,一般在5%~10%为好。

(4) 北方的小原料矿较多,且不稳定,要优选有一定储量的矿源,且原料要经过充分均化后才可使用,使用时某一种原料的比例尽量不要过大。如果有条件需掌握以下原则:

1) 配方中原料品种多、数量比例少;

2) 留有足够的原料库存,先存够量再使用。

2.2原料加工

(1) 原料粒度。因北方原料的硬质料较多,大多数需要自己破碎,破碎时一般粒度越小越好,一旦粒度偏大,就会涨磨,引起配方成分变化。

(2) 北方的水偏碱性,在选用稀释剂时要注意,以防触变。

2.3配方调整

前面提到,因为窑炉较长,其烧成条件相对短窑有所变化,坯料配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1) 在温度方面,不要把配方温度调得过低,可适当提高一些。笔者发现,窑炉长、烧成温度低容易导致产品变形,而且在生产中砖坯容易发红,白度不够。所以在调配方时温度可提高少许,可多用些高温原料解决以上问题,且高温原料成本低,不会增加生产成本。在实际操作中,烧成温度具体提高到多少需按实际情况来调,一般在1200~1220℃即可。

(2) 要注意坯料的始熔点,这一点在长窑炉中表现明显,始融点低则容易过烧,始融点高则造成生砖,所以对长窑炉来说,不单纯是烧成速度慢一点或者快一点的问题。比如始熔点过高了,即使放慢烧成速度也不一定解决问题,因为还有底面料烧成温度的区别;反之,始熔点低了,降低烧成温度也可能会带来二次变形等问题。

(3) 为降低生产成本,抛光砖在配料时一般都分底料和面料两种基本配方,由于两种料的烧成温度不同,产品容易产生变形,因此选料时要特别注意,成分不达标的原料最好不要用,配方中底、面料的钾钠铝这三个指标一定要合理。

(4) 巧用熟料调整,熟料对配方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5) 由于北方粘土保水性差、干燥敏感度高,强度不够,容易产生干燥裂,考虑到配方的强度问题,对一些北方粘土应尽量少用;在整个配方不影响黑心的情况下,尽量在原基础上多用1%的优质粘土,以加强干燥强度,但粘土用量不宜过多,否则,砖坯成形后坯体较致密,反而造成更多裂砖,这一点也要密切注意。

(6) 容易造成分层的料尽量少用或不用,它对压机的压制速度影响极大。

3 成形的控制

由于窑炉产量大,多以三机一线配置,现在更有五机一线配置,压机的吨位、压制次数也达到了极点,配合压机的布料器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粉料的流动性、压机的速度及性能、布料器的速度及动作过程,这三个参数与过程需紧密配合,不能让砖坯出现分层现象。当然,在设备与流程上也要进行处理,达到顺畅地送料及布料。

4 烧成的控制

4.1干燥的控制

由于窑炉产量大,砖坯的干燥速度也要加快,这也就加大了干燥裂的机率。所以在干燥的过程中要采取高压高湿、先定型再排水的方法,也就是说,窑头正压要尽量大,湿度也要大,提高砖坯强度,不至于后面产生机械裂,而高湿也使砖坯不易产生暗裂,然后在中间再排水。窑头绝对不能出现负压或着零压,正压不够大会造成裂砖较多。

4.2烧成的调整

烧成主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氧化问题,由于原料的影响,调整时窑炉前温要适当提高,氧化阶段尽量拉长。个别窑炉公司在试产调试中,考虑到窑炉的安装质量,经常把窑炉前温调低些(因温度低窑炉膨胀小,所以造成的质量问题少),造成产品氧化不良。第二是保温时间要长,由于产量大、烧成速度快,虽然产品的玻化程度也可以达到,但由于保温时间短,使产品的结构不稳定,以致出现二次变形,且在平整度方面也控制不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温时要避免有温度梯度存在。

5 抛光的控制

由于产量大,刮平由以前的12把刮刀的机器换成18~24把;还有个别用摆动刮平机等,抛光机由以前的32个磨头改用48个磨头。虽然抛光后砖坯的各个性能指标都达到要求,但在光泽度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尤其是镜面效果相比还是差一些。为了降低成本,现在很多企业使用金刚石模块,用于中抛阶段,以致抛后产品的光泽度差了许多,有时光泽度虽然够但镜面效果还是差,这些需要调整模块和刮刀来加以弥补。

6 结 语

超长窑炉的使用,在增大产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陶机设备发生了较大改变,如在超长窑炉中,在砖坯的走向及排烟系统、自动化程控系统、自动流水线链接系统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设计和控制系统,用以前的工艺方法去调试已经不实用了,这就需要不断整理、积累新的生产工艺技术,以适应新工艺的需要。

上一篇:浅析尼西土陶的艺术特点 下一篇:流纹艺术釉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