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六个不等式/怎样使用滴耳液

时间:2022-04-02 03:22:55

科学用药六个不等式/怎样使用滴耳液

科学用药六个不等式

文/田贵

贵药≠好药

有些病人认为,药越贵越好。若医生开的药便宜,便放心不下,觉得“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其实,药物的价格是由原料及加工程序决定,贵贱与疗效并无正比关系。例如,硝酸甘油每片只有几分钱,但仍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救命良药;消化不良时,几片乳酶生便可解除病痛。

新药≠好药

许多人以为新药就是好药。其实,新药也有两重性,虽有新的疗效,但因临床验证时间较短,“底细”摸得不透,医生使用的经验也不足。“老药”则不然,医生知根知底,用起来能“扬长避短”,药到病除。

营养药≠营养品

一些人把营养药当作营养品长期服用,以致损害了健康。如人参蜂王浆,如果身体无虚弱表现,服之弊多利少,尤其是少年儿童,服用过量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促使性早熟。维生素E有抗衰老作用,颇受老年人青睐,但长期大量服用可影响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对内分泌、心血管、血糖等也有不利影响。

慎用≠禁用

慎用是指谨慎使用,并非绝对不能用,若必须使用,应及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或做一定的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停药。而禁用的意思很明确,即绝对禁止使用。如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青霉素,妊娠3个月内禁用可致畸的药物,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禁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的吗啡等。

有效≠治愈

有的病人看到广告上说某药对某病有效率达90%,便误以为90%的患者都能治好。其实,这里所谓有效,仅表明有所作用。对药物的疗效,临床上多采取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项统计,每项都有具体的标准。有效率是指前三项的总和占总病例的百分比,包括对病情有所改善但没治愈的患者。例如,治愈10%,显效20%,有效60%,总有效率就是90%。

副作用≠毒性作用

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产生药物副作用的原因是该药作用范围广,当某一作用被当做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便成了副作用。副作用虽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楚,但一般较轻微,可恢复。

而毒性作用则不同。毒性作用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是药三分毒”。一般在超过用药“极量”时会出现,个别情况下由于病人的个体状态或对药物的敏感性过高,治疗剂量下也可出现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危害,有的通过停药或治疗可以恢复,有的则造成不可逆性的器质性损害。

怎样使用滴耳液

文/郜富春

用药物滴耳时,一般取坐位偏头侧或侧卧于床上,患耳的外耳道口朝上,向后向上牵拉耳廓,滴入药液,使药液缓缓流入,静置5~10分钟,并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3~5次,使药液到达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滴耳液一般每日3次,滴入的量根据不同疾病有所不同:对于鼓膜炎、中耳炎等深处病变,每次滴入3~5滴药液;对于外耳道的病变,每次需将整个外耳道充满药液;而对于外耳道耵聍栓塞,需将碳酸氢钠滴耳液尽可能多量、多次滴入耳内,以达到尽可能软化耵聍的目的。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先把棉签的前端棉花轻轻捋长揉搓,用棉签蘸满双氧水,在耳内旋转棉签至外耳道深处,可多做几次,尽可能将外耳道堆积的分泌物清除干净,然后用干棉签将耳道内药液擦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至耳内。

滴药前,把药瓶握在手中数分钟,使药液温度接近体温,以免药液温度过低引起眩晕、恶心;滴药时,滴管头不要碰到外耳道壁,以免滴管被细菌污染。不可长期擅自依靠滴耳液改善耳部症状,应去专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上一篇:大病小病咋判断/偏瘫也可能由于低血糖 下一篇:不可忽视老年环/哪些人需要定期测量血压/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