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知识活动课”初探

时间:2022-04-02 02:10:34

小学“知识活动课”初探

新课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形式主义的倾向存在,原先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满堂议,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变得尤为重要。针对此现状,我们提出小学“知识活动课”的校本研究。所谓“知识活动课”,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载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感悟新知,升华心灵。

一、合理划分与使用教材,是开展“知识活动课”的基础。

在教材中,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数学中有代数、几何、统计、空间与图形等。语文的文章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描写人物的……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我们进行分析,对教材重新进行划分,哪些是适合用讲练形式的,哪些是适合用活动方式的,哪些是适合放在课后通过实践解决的。我们重点研究第二类,用活动化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适合用活动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又进行了划分,哪些是适合用表演的形式?哪些适合用操作的形式?哪些适合用采访的形式?哪些适合用辩论的形式?把每册每科的教材内容分为几个重要的门类,每个门类相对应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适合课本剧表演的文章,由课题小组进行研究,研究文章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表演活动,知识与情感目标如何融入,如何调控学生表演活动。……研究的成果形成小册子,并对课本剧活动中所用的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设立专门的活动课教室。课题组研究的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不但课堂气氛有了很大改观,而且更大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

二、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是开展“知识活动课”的前提。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由他们一问到底或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这样就能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例如教学小学语文《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海底奇异的景象画成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还可以做一名海底小导游,带领大家到海底世界漫游。经老师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画的专心致志,读的入情入境,演的绘声绘色。课堂上掀起了一个

新的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尽情发挥,得到了满足感。

三、教学场景的创设是“知识活动课”的保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和动作,仅坐听而没有动的学习缺乏教育、教学和发展价值。 “知识活动课”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合理的教学情景。设置“活动”情境,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组织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标。在形式结构上,它可以是演讲式的,模拟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式的,游戏式的。学生在活动中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也获得了更多的实效。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一课的教学中,课题设计的一个活动片段如下: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书店,去买几本书吧!

老师扮演售货员。

《格林童话》30元、《安徒生童话》28元、练习本5角、字典12元8角……

师:欢迎你们来到小小书店。我们书店里有很多书,请你和小组同学讨论好买什么,然后准备好钱来购买。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购买:

生1:我们想买一本《格林童话》,它的价钱是30元,我给您一张20元,二张5元。

生2:我们也想买一本《格林童话》,我给你三张10元。

生3:我们也想买一本《格林童话》,我给你6张5元。

……

通过创设一个书店的买卖情景,把运算与钱币的认识教学寓于其中,学生在情景中得到了真实的体验,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四、多样化是“知识活动课”生存的基石。

《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其形式更应该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学学中获得知识。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活动、课本剧表演、绘画、当小导游等形式实施教学,现只运用课本剧表演一例予以说明。

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可采用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丑小鸭》、《西门豹》、《将相和》、《秋天的怀念》等课文,都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好材料。在全校课堂教学活动化研讨课上,胡静老师执教了《西门豹》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按层次分成几幕,然后以课本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现出来,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并自由结合成小组讨论要选择第几幕和角色分工,有的还就地取材装扮了一番。然后便有了大大方方的旁白,正义凛然的西门豹,可恶的巫婆,受害的新娘等生动的角色,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在各小组表演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适时评价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这样一个场景令笔者至今难忘,一旁白说:“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河伯娶亲的日子终于到了……”另一学生在评价时说:“她这句话中用的‘终于’一词是不恰当的,终于有盼望的意思,河伯娶亲不是好事,人们对河伯娶亲绝不是盼望的心情,所以这里应该用‘又’。”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哪个词语更恰当。而说“终于”的学生说,人们盼望的不是看河伯娶亲,而是看西门豹如何惩罚河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并不是表面的热闹,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有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不仅使课文内容内化,而且深入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比起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实践证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现象,它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我能说”、“我能演”、“我会做”、“我会玩”……他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成了一种乐趣。

上一篇: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下一篇: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