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时间:2022-10-09 04:26:12

一、 案例过程

今天又到了出黑板报的日子了。下午第二节课后,板报组的几个同学照例搬出了桌凳开始工作起来,我在旁边指指点点。这时校领导招呼班主任老师开会。我心里嘀咕起来:真不巧,偏偏这个时候开会!我已跟同学们商定,这次黑板报,我们班一定要得“优”!可是,我开会去了,几个孩子能行么?他们才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呀!况且他们还是新手,才出了两期黑板报呢,我可从来都是跟他们“并肩作战”啊!但是不去开会是不行的。没办法,就让他们“独立作战”一次吧!我嘱咐了几句,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出好这次黑板报,出不好誓不罢休!我半信半疑地走了。

等开完会就快放学了。我赶紧走到我班的板报前一看,板报已接近尾声,几个孩子还在极其认真地画呀写呀。板报出得也非常精彩:左右两边各画了一只凤凰和一枝盛开的牡丹花,线条准确、清晰,色彩艳丽。我知道是王敏和吴萌萌的杰作。上边正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端端正正地写了“春蕾绽放”四个大字,这是本期板报的标题,是我和全班学生根据学校规定的板报主题讨论产生的,这一定是张艺平同学的得意之笔,两边还画了柳丝、小荷叶作衬托。中间的内容也是图文并茂,其中的一首古诗还采用了纵向排版的形式,这种版式就活泼多了。组长房小凯说,这是他们从报纸上学来的。我看着这充满创意的杰作,不禁喜出望外,孩子们看了看我,都会心地笑了。

这期黑板报我班果然得了“优”。消息传来,孩子们欢呼雀跃,教室里一片沸腾。

二、 案例反思

这件事更引起了我对自己多年来班级工作的思考:工作中我就像长官,学生惟命是从;我欣喜之余,就像保姆,事事包办代替;我就像圣人,无所不能;我就像家长,决定一切。因而日日忙于处理各种班级事务,而学生却养成了依赖的毛病,打小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做事唯唯诺诺,缩手缩脚。我忙里忙外,心力交瘁,下的功夫不少,可收获却没有多好。这一次,我放手了,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

看来,班主任不能再做“长官”、“保姆”、“圣人”和“家长”了。《新课程标准解读》曾指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将发生一些历史性的变化,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新的角色。”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如何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良的管理教育质量为目标,实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优质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一)班主任应是“服务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主人,是服务的对象和主体;班主任是服务者。摆正这个关系,学生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班主任为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在班级制度、目标、措施、方法上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要民主、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尽自己所能,向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性格、文化差异的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真正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为学生服务。

(二)班主任应是“工程师”。时观今日,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慈母般无微不至地关怀”的结果,学生个性特点淡化,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师“严加管教”的结果,这种“保姆型”的班主任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的。班主任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曾有一学校把“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作为校训,可见班主任首先是一位“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者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他应具有某一专业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学科教学上令学生由衷敬佩;应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现代观念,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养料,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敏锐地预见未来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他善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乐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三)班主任应是“朋友”。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他常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同娱乐,共欢笑;同探讨,共发展……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师生之间增进了心灵的沟通,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教学必须在对话中进行。对话中既没有完全无知的人,也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教育教学的双方应相互平等,相互启发,共同学习。教师扮演学生的“朋友”角色,将会有效地贯彻这一先进理念,因而必将使教育教学散发出绮丽的光彩!

(四)班主任应是“律师”。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于班级管理中的“人治”,大小事物由教师一锤定音,班风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而仅仅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而言,这种“家长式”与“一言堂”,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管制,也许从表面看来,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因此,班级管理应从“人治”走向“法治”。通过法治管理,使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使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和提高。在“法治”管理中,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权利,教师与学生有同等的义务。班级管理中变“人治”为“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而且是一种德育观念的更新;也不仅仅是班主任个人工作艺术的偶然体现,更是使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假若没有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在某些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那么这样的教育是不够完美的。”可见,激励学生努力去自我实现是多么的重要。展望未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班主任,应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自主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上一篇:小学“知识活动课”初探 下一篇:小语课堂上教与学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