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扩大民族地区农民消费需求研究

时间:2022-04-02 01:39:44

解决“三农问题”扩大民族地区农民消费需求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其中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占总人口8%左右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在城镇居民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居民消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

一、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所指的民族地区是指我国20个省市民族自治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因素,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还是存在一些差距。

1.整体水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特别与东部地区①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见表1)。

2.消费水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了5153.7元,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55.26元,而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只有3788.36元,低于全国水平1365.34元;和东部地区比,民族地区只有前者的1/2,差距相当的大,东部地区收入水平远高于全国水平和民族地区水平。

与此相对应地,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方面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东部地区。2009年,全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3504.84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268.16元,而广大的民族地区为2582.57元,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高于民族地区。这表明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整体较低。

3.消费结构

在表1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食品消费上,2009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东部地区、全国、民族地区分别为1888.98元、1180.69元、804.55元,三者之比为1:0.63:0.43。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都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从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表示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系数越大,表明该国或地区经济越落后,反之,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来看,东部地区和全国分别为36%、34%,民族地区为31%,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已经实现了小康水平,而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与生活水平快要接近小康,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其他项目上看,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其消费支出也都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特别是在衣着和家庭设备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对最少。这都表明了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较底,生活质量与全国相比较差。

4.城乡经济

城乡分割是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这也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长期居高不下,相应的在消费支出上也是如此,在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对比中能体现到这点,城乡间差距大(见表2)。

表2中,2009年的民族地区人均收入一项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是城镇的27%。而人均消费当中,农村居民也只是城镇的25%,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有其城镇居民的1/4,而在其它项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都高于农村居民。上述表明,民族地区内部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

二、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下,农村消费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总量增长问题就是一个收入的增长问题,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消费函数理论,都会把收入列为决定消费的首要变量。因此,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消费与收入之间进行,通过建立消费与收入的消费函数,来研究消费量与收入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关系。

我们这里以“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青海省农村居民收入为实例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下面是以《中国统计年鉴》中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整理所得数据为例,对前述四种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分别建立计量经济实证模型,用来验证和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受收入的影响程度。实证研究中,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对各消费函数作最小二乘法(OLS)估计。

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以1982年为可比价,得出价格平减后的数据。经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得到农村居民收入消费资料(见表3)。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模型

凯恩斯(J.M.Keynes,1936)首次把收入与消费正式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收入假说,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写道③:

“基于我们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以及详细的经验事实,我们有资格以极大的把握加以信赖的基本心理规律是:作为一般规律和平均来说,人们存在一种倾向,随着其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他们的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那样快。”即:

实际消费(C)与实际收入(Y)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C=f(Y)

边际消费倾向MPC=,满足0<MPC<1。

平均消费倾向APC=,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即<0。

因此,可以建立以下的绝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

t=1.2.3.……

公式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下同)。α、β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自发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于是,α>0,0<β<1。

2.基于绝对收入假定的分析

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利用前述整理的数据,用OLS估计并整理得到如下消费函数:

从各统计参数看,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检验性质。各参数的t检验值均十分显著,消费的收入弹性高,现期收入对消费的解释能力还是很大的。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达到0.963,也就是说,该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就增长0.963元。这说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对青海省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状况有很强的解释力。

总体看,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反映了青海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满足生活消费成为收入的主要用途。此外,农村居民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同时意味着有较大的生活消费乘数,正好解释了当前我国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三、扩大民族地区农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特别近些年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到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健康增长。

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挖掘农业增收的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2.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农业收入,如种植业、养殖业等;一个是非农产业的收入,如乡村工商业收入、进城打工收入等。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进一步降低,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例也将随之下降。今后,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在非农产业,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和潜力所在,而且非农产业提供的收入基本为货币收入,对提高购买力和扩大农村需求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必须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并引导乡镇企业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3.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同时应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这样一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稳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增强农民预防性潜在流动性约束的能力,巩固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从而使农民消费增长速度加快,最终达到了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

4.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使受教育者在体力、脑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劳动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投资的作用,应确立二者的最佳比例,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质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舒尔茨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④而且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对娱乐性消费的需求,使得农民的消费向更高层次推进。

5.引导农民健康消费

受消费习惯、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尚未走出传统消费模式,消费品的需求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更新农民消费观念,摈弃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敢于消费、善于消费,鼓励积极消费。可以加强宣传、引导他们消费从重生存向重发展、重物质向重文化方向转变。强化消费示范效应,引导农民积极消费,加快农民消费的周转速度,从而加快农村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大力提倡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⑤扩大消费需求,并不是要鼓励农村居民铺张浪费,无节制地乱消费。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水、土地、粮食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的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可利用资源便会面临枯竭,因此要求政府一方面鼓励和倡导农民增加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的同时,还要提倡绿色消费。通过宣传,引导环保主题,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以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十分广阔,有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中央政府、民族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下至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自身,需要全方位、多角度、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注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州、海南、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②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③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

④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1-67.

⑤尹士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5-167.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5中国民族统计年鉴[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88.

[2]恩施州统计局.2003恩施州统计年鉴[M].

[3][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6.

[4]Milton.Friedman.A 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57:24.

[5]杭斌.经济转型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68-188.

[6]让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助推器[EB/01].新华网,www.省略.

作者简介:

侯仲凯(1982-),男,硕士,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

何卓静(1983-),女,硕士,大学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的B2C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加油站亲情服务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