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欲创新,不妨试试变换叙述视角

时间:2022-04-02 12:49:08

文章欲创新,不妨试试变换叙述视角

平素作文,学生常从第一人称视角入手叙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着鲜明的优势,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文章真切,显得真实,富有感染力。由于作文命题者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他们笔下的第一人称视角基本等同于本人。这种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容易制约学生的创新。

一些文学作品里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但是文中的“我”却不是作者本人。比如鲁迅先生最喜爱的小说《孔乙己》即是。鲁迅先生选择的视角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咸亨酒店做小伙计,通过他的眼睛来看咸亨酒店形形的看客。不幸的是“我”也是众多“看客”中的一员,虽年纪小,但已丧失了应有的良知,对孔乙己不仅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常常取笑他。“我”之所以在单调无聊的小伙计生涯中,还清晰记得孔乙己到店里的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我”正显示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年纪幼小、受害甚深,不禁令人体察到作者设置这一形象时内心所蕴含的忧愤深广与用心良苦。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是一个叫若瑟夫的孩子视角。若瑟夫的父母接到了叔叔于勒发财的信后,就日思夜想,甚至每个星期天都到码头上来张望远归的船,幻想着发财的于勒会站在船头。可是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在他们到哲西岛的途中遇到了穷愁潦倒的于勒在卖牡蛎,如瑟夫父母的美梦彻底破灭所表现出来的战战兢兢、掩饰、诅咒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为人的刻薄。若瑟夫那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兄弟,我的叔叔”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良善和对父母淡薄亲情的不满,后来怎样呢?我们搭了圣马洛号回来,为的是免得和他相遇。小说的结尾作者分明在告诉我们,善良的力量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是多么渺小,那是一个金钱可以异化人的社会,可以吞没善良的心灵的社会。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悲哀和深刻失望。从第一人称视角,从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更深刻地反映了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可谓匠心独运。

学习课内的文学作品,了解叙述视角的运用之妙,目的是为了在写作中运用。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决赛一等奖作品《一棵树》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个第一人称不是参赛者本人,而是一个读三年级的小学生。文章采用的是日记体写作。贯穿“日记”始终的,是那句“有大树真好”,说它“好”,是因为大家都有利可图,各想各的心思,甚至在这棵大树救了大家的性命的情况下,仍旧没能改变被毁灭的命运。文章结尾这样写:“水退了,家里被水淹了好多天,屋顶也坏了。于是村里就把大树给砍了,大伙分了分,各自回去修补屋子去了。家里的屋顶很快就补好了。有大树真好。可是以后出去玩又要顶着大草帽了。可是以后下雨没地方玩泥巴了。可是以后……”

文笔虽然有点土气、稚气,但是蕴涵丰富,质朴有味。作者的思考是有深度的,贫穷和愚昧是孪生兄弟,落后的国民性时时刻刻表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表现深刻的主题,选用第一人称视角,以虚拟化的“我”来叙述,以“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更容易让读者进入到文章所展现的世界,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孩子视角的选择是一种创新,此篇征文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当然这个虚拟化的“我”除了“孩子”外,也可以是老人(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就是从垂垂老矣的母亲――这第一人称视角入手写的,年老的母亲希望孩子不要嫌弃自己,对自己耐心一点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对他的耐心一样),还可以是其他对象。

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第三种类型。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小说以甲虫的视角看世界,看起来荒诞,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

以异化的物象视角,近乎寓言似的笔触来描绘社会、人生更能反映社会现实,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异化的物象视角不独外国文学具有,中国文学中也能见及。小说家非鱼的《一条忧心忡忡的蛇》即是典型代表。小说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老人的生活缺少活气,明天复制粘贴今天,依靠回忆来慰藉孤独寂寞。偶尔的一个电话惊天动地,让沉寂的小院和老人暂时有了生命力,后又陷入无边的寂寥之中。蛇本是冷酷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亦可想见老人生活里孤独、脆弱的程度。其实,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空巢现象及其孤独问题已经相当普遍,只因老年群体的边缘化和集体沉默,一直未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非鱼为这个问题创设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情境,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切的叙述视角,赋予概念化的社会问题以切肤的痛感,这体现了小说的力量与价值。

作者采用异化的物象视角时是自由灵活的。可以是人的物化,也可以是拟人的外物。作者可以用物化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可以是全知视角。在采用这种异化的物象视角时,需要注意的是该物象既具有物的特性,又具有人的思维情感。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会爬,具有人的思维,能够听懂人的话。非鱼笔下的蛇会爬,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与叶的中间看老人,它想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它不敢。它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后来它也要走了,因为天冷了,蛇需要冬眠。如果只想着创新,而不顾忌物象特征,有可能弄巧成拙。

写作本质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发现,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包含叙述视角的选择。文章欲创新,不妨试试变换叙述视角。

上一篇:亚非小生“变形记” 下一篇:管氏耳病六聪穴治疗神经性耳鸣5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