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教语文

时间:2022-04-01 05:07:37

蹲下来教语文

眼下很多专家都认为。语文教学太过务虚而疏于务实。列举几种现象如下:

现象一:本来牛奶才是学生想要喝的,可教师呈上的却是盛满牛奶的杯子。语文教学渐渐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关于语文”。例如关于字词的文字训练:写AABB、ABCC等型词语,写含有数字的成语,等等。学生是为了运用而学习词语的,以上游戏式的文字训练对学生有多大的帮助,作为老师真得想想,大概只能让语文学习流于形式。

现象二:课堂似乎是舞台。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公开课,就像一场大型的演出。教师是整场演出的导演同时又兼任演员、声音、灯光等一应俱全。一味的追求舞台效果,表面上轰轰烈烈,听课者掌声不断,可是热闹背后,学生又能获得多少能力上的发展呢?难怪有人会说,这样的课精彩不实用,课后要重新花时间给学生补课。过分的追求舞台效果最终会遮蔽了真正的语文味,太过务虚。

现象三:眼下非常流行包装个性化的语文,冠以某某语文。细细想来,某某语文其实是用语文的某一种特性来涵盖语文教学内容。就像语文学习中包含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我们就可以冠以智慧语文的名号,试想智慧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和语文划等号吗?要是这样,是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语文一个个性化的包装呢?例如诗意语文、温情语文……显然这样已偏离了语文的实质,语文教学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

语文教学要有个性,但不能丢掉共性;要保证特色,但不能忽视本色。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应该是在真实、扎实、朴实的日常语文活动中不断滋养语文素养的常态过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务虚,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进行思考。形成常态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思路。我认为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需要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审美,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蹲下来站在学生学语文的角度去教语文,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审美作为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具体怎么操作呢?一般学习一篇课文要经历以下几个层面。

一、与文本对话,表达了什么

1,学习语文的根本就是要带领学生开展文本阅读,学生只有真正读进文本,才能亲近文本、接纳文本,学生的言语觉悟被唤醒,自觉领悟文本所表达的言语内容。因此,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为的过程,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触摸文本,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更可以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二步,组织交流。在自为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互相碰撞,一个思想能交换碰撞出许多的思想,收获见解的同时也学会与人对话,在共享中表现自我。当然,为了交流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知到民主、平等,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表达成为一种意识。

2,适时回头,深入思维。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于文本的感知可能会存在遗漏或偏差,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偏差,引领学生开展更深入的阅读,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这样的阅读有的放矢,理解起来也更深入全面到位。

二、与作者对话,怎样表达

读懂读透文本还远远不够。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更可以探究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品味作者是怎样组织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比如:语言是用什么形式组合的?留白在何处?还有段落的过渡、首尾的呼应、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等等。

三、与自我对话,读出美感

每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美感,通过文章中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情感、声音和意象,映衬读者的心灵,感知无限的美好。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审美过程,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让文本的生命力催生学生的审美感觉和对美的悟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读懂作者的心,让学生不仅满足于“我读懂了什么”,更有发至内心的感叹:“我陶醉其中,我感动了”。

成功的审美阅读,既要注重文本内涵,同时还要注意文本韵味。课堂上先组织学生依照文字,重现文本情境,抓住文本中含有丰富信息的词语或片段,对文本语言细细品味,以此作为学生感悟文本的催化剂,类似的生活经验作桥梁,品味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真正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感情、感受大声诵读、读出文本的韵味。叶圣陶曾说:好的语言,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汉语的平仄四声,声韵之美;文章的起承转合,气势之美;写作的用词造句,文质之美。文本语言要在学生人情人境的朗读中,变成美妙动听的声音。浓浓的韵味洋溢其中,悄无声息地流入学生的心田,余韵回味无穷。

四、我是学习者,如何去表达

学习表达。就得唤醒学生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感会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表达成为一种需要,学生会自觉地增强语言的灵性,细细揣摩,让自己的言语表达达到最优化。

语文教学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如何调控言语行为是重点,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不断地反思每一篇文章是怎样用最巧妙的表达形式去表达内容。在学习表达中培养学生的形式感,不断优化已有的表达形式。通过尝试表达,沟通言语与生活,触动情思启迪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上一篇:大丰水浒文化与审美教育 下一篇:“讨论式教学法”应用策略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