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龄体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2-04-01 03:43:47

关注老龄体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重视发展老龄事业”,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老年人的充分关心。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表现为老年人口多。增速快。空巢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数量较大。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够高的情况下发展老龄事业,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保护老年人的各种权益,是政府、社会、家庭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建设和谐江苏的重要内容。

一、江苏老龄事业的发展概况

江苏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60万人,占总人口的16%以上,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近170万,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以上。在严峻的形势下,全省老龄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较好地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各项基本权益。

(一)全面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参保人数达868.97万人,被征地农民全面落实社会保障143.2万人。二是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省已保障22.14万农村五保对象,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平均年集中供养水平达2876元,年分散供养水平达2393元。三是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保障了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2007年底,全省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4.59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14.75万人。四是实行了多形式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举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已达92%。城乡医疗救助由2006年7市36个县(市、区)扩大到2007年10个市76个县(市、区),全省共救助农村困难群众112.48万人次,城市困难群众29.13万人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困难老年人。五是全面推进临时生活救助制度。2007年,全省共救助遇到临时生活困难的老人及其他各类人群共70.7万人次。六是实施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保障了重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二)部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几年,全省各地加大投入规模,整合政府、社会多种资源,新设了一批以城市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为主体的多层次养老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会福利院86所、10381张床位,敬老院1487所。120882张床位,老年公寓428所、295650张床位。另外,还建有护理院32所,拥有床位2614张。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超过16万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在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了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服务新路子,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各种家政服务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了养老服务队伍。各养老服务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的作为,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部分大中专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开展了老年服务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和水平。

(三)有效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满足老年人文化学习、文体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目前,全省共有老年大学和学校4984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在校老年学员超过59万。老年体育网络进一步健全,共有基层老年人体育协会近6000个,每年有超过340万的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实施“星光计划”。有效改善了全省基层老年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城乡老年文艺团体数量达12637个,参加人数超过62万。通过开展经常性、多样化、健康向上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较好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全省老年维权网络逐步健全,各市、县、区老龄工作系统均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并逐步向乡镇(街道)、村(社区)辐射。全省乡(镇)及村(居)基层老年人协会达27445个。各法律援助站及老年人协会广泛实施了老年法律援助、老年法律服务、老年司法救助,有效地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2007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还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在困难老年人救助和服务、医疗优待、生活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法律服务优待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各项权益。

二、老龄事业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省在老龄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实事。为建设和谐江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老龄化速度会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规模会越来越大,高龄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空巢家庭会越来越多,老龄工作的任务会越来越艰巨,老年人的生活和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和压力。

一是老年人生活保障负担重。虽然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因城乡不平衡、苏南苏北不平衡的现象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部分老人及其家庭的供养能力十分有限。这部分老人主要是城乡低保家庭老人、老复员退伍军人、早期农村失地农民、重病重残老人等,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使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艰巨任务。

二是养老服务机构仍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我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金建立了一批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离老年人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一方面是数量不足。全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超过16万张,但不及老年人口总数的1.4%。另一方面是入住率低,全省福利院平均入住率不及70%,敬老院平均入住率不到75%,老年公寓的人住率更是低于60%。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汇集在一起,表明我们的养老服务机构仍存在分布不合理和水平不够高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养老服务水平不容乐观。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既有物质服务需求,如衣、食、住,也有精神服务需求。如读书看报、聊天散心、心理慰藉等。而且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加,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很多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老年人,造成家庭功能弱化,老人对社会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精神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不足的问题,很多养老机构在医疗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配备方面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养老机构在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方面力不从心,直接导致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机构

外的养老服务也存在针对性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两种情况并存,导致机构内的老人和社会上的老人都不能很好地享受符合他们意愿的各种服务。

四是维护老年权益任重道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台以后,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但某些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仍停留在文件层面,部分地区的老年人救助服务、医疗优待、生活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法律服务优待等政策未能很好地贯彻实施。社会上尊老爱老的风气还有待加强,少数家庭还存在不尊老、不养老和虐待老年人等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老年维权案件的复杂性和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的矛盾突出,维权工作任重道远。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

当今社会,关心老龄工作。关爱老年人。维护老年人的权益。越来越成为衡量制度建设、民生安排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重视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使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社会必须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做好老龄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做好老龄工作可以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做到老有所养:做好老龄工作可以改善社会消费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好老年人,可以解放千百万青壮年,解除千百万家庭的后顾之忧。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体现出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

(二)着力保障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一方面,要认真实施脱贫攻坚“一美元”计划,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困难群众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一美元的目标。严格按照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70周岁及以上的低保对象可在原有补贴标准上适当上浮:完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另一方面,突出做好老年人医疗救助工作。要积极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老年人提供制度性医疗保障。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多的特点,探索慢性病免费用药救助机制,通过医疗救助买单,对常见重症慢性疾病患者,实行定期定量定病种的免费用药。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包括特殊困难老人,探索按比例施救方法。困难群众在享受医疗保险补偿后,个人门诊、大重病自付费用按不低于30%比例给予救助。

(三)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努力构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与人口老龄化需求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依托社区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二是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一般而言,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要达到老年人总量的10%,才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现实状况离基本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各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投资养老服务事业,在养老机构的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应给予政策优惠。农村要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建立集院合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是全面提升为老服务能力。要结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为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不断壮大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

(四)切实完善对老年人的优待工作。要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老的风气,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满足老年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要向困难老年人倾斜;商业和居民生活服务行业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和优惠照顾;城市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等其他公共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或免费服务;要优先受理城乡困难老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并减免相关费用。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老龄事业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做好老龄工作的良好机遇已经来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历史机遇,从全局高度看待老龄事业的特殊性。把握老龄工作的规律性,坚持老龄工作方针,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上一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老有所养 下一篇:上海商业服务业的全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