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之司法监督

时间:2022-04-01 11:11:43

仲裁之司法监督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仲裁因其自身优势而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但是仲裁的这些优势如便捷,快速,秘密性也可能成为仲裁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以,为了保证仲裁的公正,仲裁需要司法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不应是任性的监督,而是一种在尊重仲裁的契约性,民间性和独立价值的前提下的一种理性的监督。如何把握监督的程度和方式在现代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仲裁裁决 司法监督 制度

仲裁是一种具有民间性质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利益多元化,纠纷多样性,需求多样化的时代,仲裁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民商事争议的解决中来,它在化解矛盾、保护当事人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特殊的作用,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仲裁与法院的司法程序同为纠纷解决的方式,法院无可争议的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有国家公权力的性质。在仲裁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处理仲裁和司法的关系是仲裁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仲裁和司法的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司法机关对仲裁的支持与协助,另一方面是司法机关对仲裁的审查和控制。而仲裁司法监督就是仲裁与司法关系的体现之一,仲裁一方面基于其自身的弱点而需要司法对其监督,另一方面又基于对仲裁的尊重而要求司法机关对其的监督应当是适度的,所以,适度的司法监督是平衡仲裁与司法关系的最好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通知等文件规定了我国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应该说我国的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在世界范围内仲裁司法监督趋向于司法监督的干预减少的形势下,仲裁和司法的监督应该是适度的,而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中看干预明显过度,这点主要体现在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上,我国现代的司法监督制度是跟我们国家特殊的法律文化有直接关系的。 我国的仲裁在《民诉法》和《仲裁法》 出台之前并没有良好的基础,当时我国仲裁的情况并不乐观,包括仲裁程序、仲裁员的素质以及仲裁的独立性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国家权力对仲裁也就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仲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法律规定司法对仲裁较多的干预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外贸易活动飞速发展,而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产生的纠纷也就越来越多,仲裁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十多年前的法律中规定的司法对仲裁过度的干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势,司法对仲裁的过度干预有损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威胁到仲裁的价值和优势,阻碍了仲裁制度的发展。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如何才能把握适度以及怎样通过制度建设来体现这种适度是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中的焦点问题,这对于我国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仲裁"(arbitr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是一种诉讼之外定分止争的方式具体是指争议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并将他们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特定的争议提交给非司法机构的第三人,由其依照特定的程序和规则审理就该争议做出具有终局性的裁决的法律制度。仲裁有着诉讼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仲裁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自治性。当事人通过仲裁协议或者仲裁条款约定将争议交由仲裁机构来解决,这完全是双方平等自愿协商后的结果。从是否通过仲裁解决争议到交由哪一仲裁机构解决,从如何组成仲裁庭到仲裁庭由谁组成,从仲裁是否开庭到适用何种程序进行,都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可以说,仲裁是最淋漓尽致地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

2.专业性。现代商事纠纷越来越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仲裁的过程中通常要面对诸多法律问题、经济贸易问题和技术问题。在仲裁中,做出仲裁裁决的第三人是当事人在符合仲裁资格的仲裁员的范围中选定的。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仲裁员来进行仲裁为保障仲裁结果达到实体公正提供了充分保障,在这一点上诉讼中"通才"的审判员可能无法达到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要求。

3.便捷性。相对于诉讼中繁杂的程序来讲,仲裁的进行要便捷和迅速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节省尽可能多的时间成本,仲裁的许多制度设计有助于高效、便捷的解决纠纷,与诉讼相比这点更加符合民商事主体的需求。尽管仲裁是一项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拥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是仲裁与诉讼相比,在官方性和强制性上则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强制性上,仲裁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单纯靠争议双方的自觉遵守来实现是不够的,因此仲裁的发展必然需要强制力的加入,而这种强制力需要借助国家公权力,司法权作为与仲裁具有同样的解决纠纷作用的国家权力,仲裁与司法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联系起来。

在商事活动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中,仲裁走过了从自治型到压制型,再到开放型的过程。现代商事仲裁并非完全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二者关系一种直接的体现就是仲裁司法监督。仲裁司法监督是司法机关对仲裁进行监督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仲裁司法监督是从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两方面来定义的,是指一国法院依据其国内法律或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商事仲裁程序中有关商事仲裁协议、商事仲裁庭的组成、商事仲裁的审理和裁决程序,以及商事仲裁裁决的执行等事项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给予支持和协助的行为。广义说下的仲裁司法监督不仅包括法院对于仲裁的审查和控制,如法院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也包括法院对于仲裁的支持和协助,如仲裁中的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和生效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由法院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予以实施。狭义的仲裁司法监督仅仅指法院对于仲裁的审查和控制,只关注消极否定的方面。无论是法院对仲裁活动的支持协助还是法院对仲裁活动的审查控制,都是仲裁和司法关系的体现,但是本文主要关注狭义仲裁司法监督,将其限定于法院对仲裁活动的审查控制。采狭义概念的仲裁司法监督的语境之下,仲裁司法监督的表现具体包括对仲裁管辖权的司法监督、对仲裁庭组成的司法监督以及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仲裁管辖权的司法监督和对仲裁庭组成的司法监督属于事中监督,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是对仲裁活动的事后监督。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据职权,对国内仲裁裁决或者涉外仲裁裁决、外国仲裁裁决依法进行审查,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做出裁定的法律活动。

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是法院对仲裁监督的核心和关键,它在整个仲裁司法监督体系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仲裁裁决是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书面结果,它也是仲裁进行的整个过程的直接成果,而仲裁进行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能会有损仲裁裁决的公正,仲裁裁决做出之时仲裁机制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的处理也就结束了,对仲裁裁决的监督可以更完整的监督仲裁进行中出现的错误。其次,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仲裁裁决做出后当事人不得再次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而仲裁裁决一旦出现问题,如果没有监督机制的存在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赋予当事人对仲裁裁决提出异议的权利,由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当今的仲裁司法监督强调时间后移,也就是尽量减少在仲裁进行过程中司法机关对仲裁的干预,注重对仲裁的事后纠错和救济,这有利于保持仲裁的独立性,提高仲裁进行的效率,维护仲裁的制度价值。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就是法院对仲裁的事后监督的体现, 司法机关对仲裁裁决监督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1.契约性与监督的必要性

仲裁实际上是国家法律予以认可的民间处理争议纠纷的一种方式,它以当事人的授权为基础,同时具有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司法效力。仲裁的启动根据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在仲裁进行的过程中当事人拥有主动权来确定仲裁的程序和规则。仲裁制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契约性,尽管在纠纷最终解决上具有司法性,但是契约合意无可非议是仲裁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契约性中所指的"契约"也就是指仲裁协议。所谓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文件。仲裁的开始是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而达成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决定着仲裁的启动。同时,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一切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事项,对仲裁的进行掌握着主动权。仲裁的契约性也反映了仲裁民间性的特质。民间性也就是一种私权属性。从仲裁发展的历史可知仲裁本是一种纯粹的私力救济的方式,是在仲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家权力才渗透其中,将其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确定下来。而作为居中公断人的仲裁机构是民间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机关,仲裁机构之间也并无行政性关系。民间性是仲裁制度产生发展之基础,是仲裁制度生命之源泉,亦是其优越性之基石。仲裁的启动即仲裁协议源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且仲裁协议可以约定一切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事项,而当事人约定了交予仲裁解决纠纷则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而如果仲裁协议无效,整个仲裁活动就丧失了基础,如果仲裁行使程序不当,也就不能达成仲裁的公正性价值目标。因此,仲裁需要司法的监督以保证仲裁的公正和合法性。

2.司法性与监督的必要性

仲裁的司法性体现在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效力,直接约束争议双方当事人,对争议双方当事人具有强制力,这一强制力是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的。如果仲裁裁决得不到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自觉遵守,那么败诉的一方有权请求法院确认仲裁裁决的效力并强制执行之。仲裁之所以成为一项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单凭其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民间性是不够的,如果仲裁审理的结果仅仅依靠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自觉遵守而不能得到国家公权力的认可与支持,那么仲裁制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从仲裁法律地位的确立到可仲裁争议范围的确定,为维护国家司法机关之尊严,法院在协助仲裁案件时,必须查明协助之事项,或仲裁判断为正当或合法。

对于仲裁司法监督的范围,历来存在着全面监督论与程序监督论之争。坚持全面监督论的人主张仲裁司法监督应当从实体到程序进行全面的监督,坚持程序监督论的人主张仲裁司法监督应当只审查程序性问题而不问实体性问题,法院对仲裁实行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仲裁员可能发生的错误,求得对双方当事人都公平的判决,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但监督范围太广将费时费力。实践表明,当事人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最重要的就是期望获得一份终局裁决,以避免繁琐、漫长的上诉程序。尽管仲裁裁决的终局性意味着当事人丧失了通过上诉程序纠正裁决可能发生的错误而获得公平裁决的权利,但仲裁裁决的终局性能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它显然比上诉程序带来的利益大得多。

对于法定范围中全面监督还是程序监督的问题,个人认为应当坚持程序监督,将实体性问题排除出监督范围,只审查程序性问题和社会公共利益。法的价值中公正与效益相比公正处在更高的价值位阶上,而一项争议解决的方式也不可能抛弃公正这一价值目标,但是要先申明的是效益和公正同为仲裁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仲裁机制中二者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兼而有之的多选题,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效益与公正二者相较,效益价值的优先定是吸引争议双方选择仲裁的更重要的方面,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更加偏好于公正目标,他完全可以选择程序完备的诉讼体制,去"享受"一审、二审乃至再审对权利的全面救济和公正的最大化地实现。若无相反的意思表示,则可以推定当事人选择仲裁解决纠纷就代表他衡量过诉讼和仲裁两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利弊而做出了选择,以放弃司法程序的完备来换得"一裁终局"的便利高效。若司法机关坚持对实体性问题进行监督以求得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则未免有点杞人忧天,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有损仲裁的价值,使得当事人选择仲裁的信心和动力下降,从长久来看不利于仲裁的发展。

结束语

公正包括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本身就是公正的内容之一,对于仲裁来说亦是如此,仲裁的程序公正通过仲裁进行的程序来保障,仲裁的实体公正则通过仲裁结果即仲裁裁决来体现。仲裁程序的公正表现在仲裁庭的适当组成,当事人充分地参与到仲裁程序,而仲裁结果的公正则表现在仲裁所做出的法律判断是否与事实相一致,与法律规定相一致。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都能达成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经常存在着差距,完整的实体公正很难实现。但如果说实体公正是终点的话,程序公正就是通向这一终点的捷径,程序公正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通过运作程序上的规范保障着实体公正的最大化实现。

作者简介:王兴,上海大学法学院 2010级法律硕士专业。

上一篇:M房地产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 下一篇: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