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妇诗论析

时间:2022-04-01 10:28:26

摘要:思妇诗是《诗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战争和徭役对人民生活影响的一个侧面。思妇诗塑造了生动的任务形象,展示了她们的精神世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思妇诗在题材上、艺术上都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面。

关键词:《诗经》思妇诗征夫思妇

思妇诗在《诗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数量的较少而被涅没了光彩,并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后世的文学发展进程中激起了不绝如缕的回响,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主题之一,即思妇、闺怨主题。本文拟对《诗经》中的思妇诗的各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思妇诗形成的社会原因及时代背景

周人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它以个体家庭私有制和自给 自足的家庭小农业为经济基础。由一夫一妻组成的家庭也就成 为了周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一对《关雎》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够让人信服,但它所描绘出的周人以夫妇为社会基本关系,重视家庭单元的社会历史画卷,却是符合周代社会现实的。以夫妇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以及由此产生的以姻亲、血缘关系为基本框架的家庭、部落、邦国、宗国,构成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周代社会。

二、思妇诗中的思妇形象

《诗经》中的思妇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思妇形象,有的温柔婉约有的娇憨可爱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对丈夫执着的爱和无休止的挂念。周王朝开始确立的一夫一妻 制的家庭结构,也为夫妻双方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提供了必要 性和可能性。思妇诗中的妻子除表现出对丈夫刻骨的相思和无 尽的思念,还表现出对爱情的无比坚贞。如《唐风•葛生》的五、 六两章"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 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在朴实无华的誓言背后给人的是无 比的震撼和对坚贞的爱情的感动。这样的感情,几乎在每一篇 中都有流露。但同样的感情,却因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表达自己情感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两类截然不同的思妇形象即在处 处以丈夫为中心的思妇和直抒自己情感的思妇。

这种着重表现思妇自我内心表现思妇自我形象的手法也 成为后世思妇诗最主要的写法。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 《行行重行行》、《孟冬寒气至》等开始,后世思妇诗直接继承了《秦风•小戎》、《卫风•伯兮》、《唐风•葛生》等思妇诗或委婉或直 白的内心独白。

三、思妇诗的艺术特点

1.兴的手法的运用。兴是《诗经》的基本手法之一,使诗句语言生动优美,生趣盎然,在思妇诗中也不例外。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兴通常用在诗的发端。有的兴句与下文无直接联系,而更多的兴句,与上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联系。或烘托渲染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2.在时间的推移中表现思妇的内心。丈夫在外服役总有一 个时间范畴。《诗经》中的思妇诗往往并不明白点出时间的推 移而是于不经意中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思妇的寂寞。 《召南•草虫》的第一章第一句"草虫,阜螽",诗人选用了草虫和阜螽这两种秋天昆虫来点明秋季,点明思妇睛物悲 秋。第二章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和第三章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薇",用采蕨和采薇来点明春季,思妇又睹物伤春。从秋到 春,经过了一年,思妇的思念也在一层层地加深。朱熹在《诗集传》中评说"感时物之变而念之"。像这样以物的变化来纪时的还有《小雅•杜》。用时间的流逝来细腻地描写思妇的内心 活动的诗句,最让人感动的又莫过于《唐风•葛生》第四五两章 的前两句"冬之日!夏之夜! "和"夏之夜!冬之日! "姚际恒说: "冬之夜!夏之日,如此换句特妙,见时光流转。"漫漫的冬夜和夏日既让思妇寂寞难耐,同时她们又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驻,再见到丈夫的时候还是离别时的青春年少。如花的青春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的冬夜和夏日中一点一点地被耗尽。时间是一次性 的,不可重复的。季节的变化在暗示时间的流逝,而时间的流逝又在暗示着思妇与丈夫离别的时日之久同时还在暗示思妇: 时光飞逝,容颜易老。

思妇诗是《诗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妇女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细腻地刻画了她们的内心,展示了她们的精神世界。思妇诗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诗经》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思妇诗在题材上、艺术上都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书目: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诗经直解》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诗经原始》方玉润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诗切》牟庭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

《毛诗郑笼平议》黄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

上一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解惑 下一篇:浅谈高中政治课堂的"三贴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