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超人形象

时间:2022-04-01 05:41:47

论《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超人形象

作者简介:胡成燕(1987.9―),女,汉族,四川省安岳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 要:尼采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超人的理论学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尼采所提倡的超人的再现,这个超人进行了他自我的超越,同时也造成了对家庭和周围人的伤害。在这里,超人的非道德化与周围人的善良造成了一种张力。

关键词:超人 忧虑;超越

一、超人理论的提出和影响

超人哲学是由尼采在1885年《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首次提出来的。“超人”,经尼采起成了一个精神意志的术语。超人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基督教道德长久存在,极大的束缚了人全面发展。后又有理性启蒙的影响,人又被置于理性的压迫之下,人的感情一再的受到压抑。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又把人置于一种无奈之下。尼采从人自身的生命力出发,反对基督教和理性对人的感情的压制,强调生命意志,提倡人的超越。超越的背后是一种迷狂的坚定、对精神力的坚信 和对精神可控性的信仰。以此为基础,超越成为了一种可能性而且具备了一种可实施性。生命意志,即意志的存在。这里的意志不是一种单纯的精神状态,而是带有生命的意志。

尼采的超人理论对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及方法论都产生了影响。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中的非道德化立场和对生命意志的极大尊重,如在《背德者》中的表现,很明显的接受了尼采的衣钵。纪德的《背德者》中的主人公米歇尔也与思特里克兰德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沟通。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福柯的世界观和历史谱系分析法都有明显的尼采的分析痕迹,在《性经验史》中可以窥见。

二、斯特里克兰德是超人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伦敦的证券经纪人,是中产阶级中的一员,拥有幸福的家庭。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斯特里克兰德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因生活所迫和天赋不突出而耽搁了。年及40岁时,利用工作之余去夜校学习绘画技术。他抛弃家庭、职业、地位只身来到巴黎画画。

这个中年男人平时在生活里不起眼、赚的钱不多、没有艺术天分、很平庸但也很善良。这样的举动让周围的人都不可思议。他应该是深感生命短促,所以周密策划,退出了生活圈,进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思特里克兰德的家庭和工作是他的生存环境,当他了解到自己的时候,有了生命的理解之后,便深感目前平庸的环境,并深感不自由。他为了自己的生命追求,放弃了或说逃离了当前的环境,并再也不回去。

在尼采的眼中,人是应当了解自己的。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实现自我的独立,才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牵引而实现生命的超越,进而达至超人。斯特里克兰德了解自己后,被生命意志所牵引去追寻个体所认为的价值。独立的对立面是一种对生命的无知,是一种对个人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漠不关注与不以为意。这在尼采看来是有罪的。生命是一种富于活力的、自然的、实在美丽的唯一性真理。而虚假的真理在实实在在地麻痹着人类,造成人类精神的虚弱与灵魂的残疾,让生命变得苍白无力,进而达到一种对生命的妥协、退让,进而并摧毁了生命本身。这种阻碍性因素包括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关系、同情、虚荣等。

现在的思特克里兰德走出了生命的一步,在生命意志的强力要求与引导下,成了一个孤独者,而他的家人和社会外人成了躺在床上的人。生命有了个人的意识,识别了自己,因而有了个人的自由,生命便也轻松自在了很多。跨越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难的是跨越之后的承担。脱离环境后进入的必然是另外一个环境,而初入这个环境的人必然是寂寞者。

后来他从巴黎流浪至马塞,最后搭渡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与岛上土著居民共同生活并潜心作画,在他身染麻疯病、双眼失明时仍不分昼夜地画,最终他在墙面上完成了一幅充满神奇色彩、震撼人心的壁画,在实现生命的意义后离开这个世界。惊世之作也化为灰烬。斯特里克兰德走向上超人的道路,最终超越了自我,走向坚定和不顾一切的绘画道路,实现了他自我的价值。在世人眼里,他取得了辉煌的人生成就,在他死后,名声大震,他的留在世间的所有画作都价值连城。

三,超人背后的忧虑

1.与周围人激烈的矛盾冲突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抛弃了家庭,造成了他妻子和孩子生活窘迫,让他们不得不自力更生。

他对施特略夫一家造成的混乱。施特略夫欣赏并且崇拜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才华,把他带回家,尽全力帮助他。可斯特里克兰德对他的帮助毫不感恩,反而忘恩负义地强占他的画室、占有他的妻子勃朗什并无情无义地抛弃了她,导致她的死亡。

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去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爱塔生活在了一块,并有了孩子。但是他没有真正地爱过爱塔,他只是把她当做工具和符号、沉默不语的哑巴与佣人。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可厚非,为了理想而努力也没有什么错。但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伤害他人时,这样的奋斗就值得我们去追问了。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都是相同的,为了自己成为超人,去践踏他人的价值。为了实现此价值,却践踏与此价值而相同的彼价值,这不能不走向一个悖论。

2.与超人形成对比的形象

施特略夫对妻子极其爱护,对朋友又极为友好。他善于发掘有才能的新人,从不吝惜自己的赞誉。他照顾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忍受了妻子和思特里克兰德的同居。妻子死后,也舍不得毁妻子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施特略夫很可笑,也很可悲。可我们在笑他可怜的同时,却在他身上发现了一种高贵的德性――善良。善良不是一种聪明,在一定意义上是伦理学的内容。而尼采却说:“你们所谓善良者,有许多使我生厌之物”“ 当我看见我的恶魔,我觉得他安详,精细,深沉而像煞有介事的;这是严重的精神:――万物都因它倒下。”在超人这里,出现了一个非道德化的倾向。道德对于超人成了一种无价值的存在。在尼采那里,所谓的基督教道德,如同情、爱邻人、礼让之类的,都成了一种弱的表现。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是属于贵族统治之下的一种奴隶式的道德体系,是一种消极的哲学,是对生命的。而他所强调的是那种贵族似的道德。他强调坚强、能力、个性的道德。

但是笔者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一种善良的态度。尼采的超人付出了人情的代价,把自己置于完全孤独的冷血的世界里,只有所谓的真理相伴。如果人人都成了超人,这世界还能进展地下去吗?!克尔凯郭尔在观注人的痛苦时,显出了极大的关怀。存在,一种行为的自由的选择,可是这份自由必需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基础之上,这种存在才值得我们尊重。

四、结语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塑造了一个超人艺术家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斯特里克兰德在文学史上尚是罕见,丰富了文学画廊;对超人的可实施性做了一种文学实践上的尝试。在小说里,展开了超人形象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一种人生选择上的困惑与冲突。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予以了肯定,可是我们在超人的超越与普通人的疾苦,超人的孤独与大众的共存,超人的无感情与人的善良之间的矛盾面前,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的文本实践尝试是有意义的,但是结论却终于走向了歧路。(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书目:

[1] [德]尼采著 楚图南译《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英]毛姆著 傅惟慈译《月亮与六便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3]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上一篇:现代景观设计中斯堪地纳维亚风格的运用 下一篇:试论欧阳修曾巩王石散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