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时间:2022-03-31 11:44:44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提要] 党的十报告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任务目标,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最能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标准。河北金融学院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得到了关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五个因素,从这五个因素出发,高校及学生个人可以进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控制,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学生个人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控制——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1日

2010年自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以来,把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评价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成为热点话题,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将成为评价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院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为此,河北金融学院开展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这项调查对我们实施大学生就业质量控制,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源于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体面就业”之后,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内一些学者尝试了对“就业质量”进行过概念的解释,国福丽在《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一文中认为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普遍认可的就业质量概念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刘素华,2005)。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关注,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就业质量调查及理论研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及评价体系的文章。秦建国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的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河北金融学院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较为方便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问题35个,选择题33个,主观题2个,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就业质量的主观指标、客观现状、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针对毕业生分布分散、联系方式大多已经变换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加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调查问卷同时以网络调查、信件调查及跟踪调查三种模式展开,最终收回问卷336份,其中有效问卷287份。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情况。287名调查对象中,男性毕业生为163名,女性毕业生124名,学历都是大专(河北金融学院于2007年升本,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都为专科),涉及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商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占比例较大,77人,占调查对象的27%;毕业年限分布在1997年、2003年及2006~2011年的毕业生,以2010年毕业生为主,共186名,占总人数的65%。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1、专业对口及职业吻合度分析。调查报告统计显示,62.3%的毕业生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匹配的。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64.2%、63.8%;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率略低,为57.6%、56.1%。调查对象现从事行业分布于金融行业、外贸行业、IT行业、仓储行业、服务行业,以金融行业为主,占54%。在专业对口率显示比较高的同时,职业吻合度也较高,70.2%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吻合的、自己的能力在现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及职业吻合度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调查对象对工作满意度也较高,达到了64.5%。

2、职业稳定性及薪资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有36.4%的毕业生没有跳过槽,有45.3%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是毕业以来的第二份工作,只有18.3%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是第三或第四份工作。其中,认为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三次以上的只占23.6%,而非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较为频繁。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在1,500元以下;只有36.8%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000元,其中在特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工作的占到83.4%;经过工作中的努力,现在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000元/月以上,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000元/月。月薪在3,000元/月以上的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57.6%、外贸行业占35.6%,从事其他行业的则较少能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

3、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分析。在劳动关系的调查上,大多数毕业生都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一年一签的占到20.3%,三年一签的占到50.7%,五年一签的所占比例较少为:29%。社会保障调查上,单位不提供任何保险的占到18.6%,提供五险的占到45.2%,提供三险的占到36.2%。

4、参加公司决策的机会及表达自己建议途径调查。调查对象中,46.7%的毕业生表示较多地参与了公司决策,有较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30.9%的毕业生表示很少参与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见途径较少,而22.4%的毕业生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较少。

(三)调查结果分析。从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所反映出的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高低较为相关的因素有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1、专业对口或职业吻合情况下就业,就业质量与满意度较高,达到64.5%,而非专业对口就业及非职业吻合就业情况下,就业满意度相对低很多,只有35.2%。

2、职业稳定性较强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较高,从事工作在3份以内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达到58.6%,而跳槽3次以上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只有28.7%。

3、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与公司是否有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有较大的关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中,对就业不满意的占到32.1%,而不能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5.3%;同时,公司能够提供五险一金的就业满意度也较只能提供三险或没有保险的高出很多。

4、职业归属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能够参与公司决策及有较多途径表达自己意愿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达到了80.9%,相比之下较少或从未参与决策及表达自己意愿途径较少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只有36.4%。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控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我们了解到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与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的关联较大。为了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各高校及大学生可以进行前期的控制,以期达到满意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避免盲目就业,为学校就业工作及学生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学校控制

1、完善专业教育。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过渡期,专业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开始。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对口就业对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而专业教育的质量高低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完善专业教育首先要依据就业市场的预期要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人才的市场化用工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各高校培养人才计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只有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其次,专业教育需要把专业教育的理论与专业运用及生产高度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把握它的运用及生产。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内容最为丰富,有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材、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较高水平的理论科研、有针对性的产学研结合等。再次,完善高校转专业等相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还不能实现顺利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长,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转专业规定,做好有非专业对口就业愿望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做精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21世纪以来得到了最为强劲的发展。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知职业,并引导大学生追求人职匹配的教育过程。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会对自身及相应的职业有更为直接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制定科学规划,以利于进入相关行业,直接提高职业吻合度,提升就业质量。

做精职业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职业发展教育的老师来源较为广泛,可以是专业课教师、负责就业工作教师及校外聘请人员,但是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关任职证书及能力。其次,职业发展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职业发展教育不是一门专业技能或者知识的教育,而是学生自我修养体验的学科。大学期间,不同的学期职业发展教育的任务也不一样,同时个体学生的认识觉悟也有差距,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有差别,所以,高校开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课程、提供咨询,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沙龙、组织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再次,职业发展教育要结合学校特色,实现“本校化”,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的行业特色或者层次特色,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3、提供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招聘会的举办、大学生派遣等相关工作,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体系。

提供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服务,一方面需要了解大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企业或者行业,邀请业内人士开展与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对以后的目标行业有一定的理解。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毕业生,如就业困难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或生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其实现满意就业;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让招聘单位充分与毕业生接触,让毕业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就业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满意度。

4、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自主意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之一,这与我国高校招生选拔的制度相关,不能够短时间内得到调整,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在上课形式、成绩评定、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培养自主意识及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归属感,提高就业质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自我控制

1、做好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及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在充分地了解自我及目标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自我测评工作的运用,在生活、学习、校园活动等途径都可以进行自我认知,全方面了解自己。

2、做好职业认知。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则一方面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行业、公司的活动,也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在兼职、实习及实训中去了解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发展前景。

3、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在经历“学历高消费”等一些不合理用人情况后,企业用人更为注重务实性、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技能的掌握。大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目标职业的特点,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工作技能,能够更好地实现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

4、主动培养自我多方面能力。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学习,更多地需要关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企业较为关注的能力有: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忠诚度等,注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及就业的稳定性。

5、学习相关法律、政策,维护自己权益。我国一直对大学生就业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以后工作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做好自我、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技能、多方面能力、学习法律政策,及时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路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有目的就业、主动就业、成功就业,提高就业吻合度、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涉及高校中长期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高校及大学生自我的努力控制,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吻合度、稳定性、职业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更加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随时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将是高校的长期使命与职责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就业质量成为高校综合水平新标杆[N].江淮时报,2010.10.22.

[2]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J].中国集体经济,2008.8.

上一篇:苏南农村商业银行拟上市对比研究 下一篇: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