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

时间:2022-03-31 03:43:59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

【摘要】 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等,提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2-01

锐器伤是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医院内发生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完成临床各种注射,输液是护士基本的技术操作,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成为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医院更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在护士护理的患者中有各种血源性疾病的病人,而医护人员的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提出防护的对策,对我院50名护士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供应室护士3人,综合临床护士12人,血透室4人,传染科护士21人,调查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护士锐器伤情况。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内容包括锐器伤发生情况,刺伤原因,针刺伤处理情况,刺伤物污染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等。

2 结 果

锐器伤的发生率:被调查50人中50人均被锐器所刺伤,发生率高达100%,发生例次共125词。其中针刺伤78次,玻璃刺伤32次,刀剪等器械刺伤15次。

3 分 析

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锐器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同时心理素质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针刺伤,临床一线护士每天工作繁忙,病人躁动,劳累,接触大量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等,工作环境欠佳,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锐器伤高达100%,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78%,于此可见,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4.1 加强针刺伤的防护培训 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毫升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据资料报道有96%的护士未受到护士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所以医院应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专题学习针刺伤的防护知识,如安全操作程序,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慎独精神。新参加工作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尽量做到零损伤。

4.2 改善操作环境 很多护士因操作时光线不足,空间狭小,环境嘈杂等至针刺伤的发生。布局合理,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我院,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废弃针头不经毁形直接入锐器收集箱内,收集箱由专人登记回收统一处理焚烧。这样避免了护士因毁形而造成的皮肤损伤。

4.3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明文禁止直接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需用钳子夹住针头分离,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取单手重新盖帽技术,护士在接触患者是需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为患者注射后或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的将针头放入硬盒内,严禁针头回套,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需他人帮助,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和手持的锐器指向他人,接触病人的血液及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

4.4 护士发生锐器伤时的处理 ①发生锐器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再用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之后,用75%的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污染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②免费的提供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③护士在发生锐器伤时可能发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特别是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及体液污染针头刺伤时其表现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应与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护士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3]。

5 小 结

树立护士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防护流程,教育培训护士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护士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2]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3]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里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0(3):204.

上一篇:肠切除术致短肠综合征的诊治探讨 下一篇:2型糖尿病社区预防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