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31 10:09:33

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一、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在中国,代表着理智指令文化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然而,自近现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屡遭极端化批判和错误厌弃。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屡败于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且发现学习欧美的日本竟然如此繁荣,故而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一无是处,凡是西方的、新的东西,就是好的。为了救亡图存,对外来的种种思想往往不加审视,不分良莠,便饥不择食,囫囵吞枣,而又夸夸其谈,执一废百,对中国传统文化则一概抹杀肆意丑化。于是旧标准尊严扫地,新规范建立无从,在迷乱惶惑中只有情绪化的“为打倒而打倒”。吃着“民主”与“科学”的夹生饭,结果既不民主也不科学,最严重的是民族自信心、文化自尊心的丧失。这些很需要当代学校教育者深刻审视、深思与反省。“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都是划时代的大事,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推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旧文学改为白话文,教育得以普及,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得以增强。但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却存在重大的缺憾。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就打不开中国文化宝库。学贯中西、俯瞰古今的优秀学者南怀瑾老先生说:“唐宋以来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道家则像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回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近来,他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一再强调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分学段、有序地融汇到学校教育当中,夯实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学说等;物态文化,含古器物、古艺术品、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国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礼仪俗规等;心态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主要以文学、史学、医学等古代典籍为载体。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注重社会关系的理智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有理想的人。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理”致人和的社会和谐。

(2)自然精神。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关系,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

(3)奇偶精神。主要体现为阴阳学说,五行、八卦思想,用其探索自然奥秘,思考问题。孔子“中庸”说,它排除了“不及”和“过”两个极端,得出“一”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古籍。

3.当代教育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当前,学校教育正面临着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数千年历史洗礼而流传下来的瑰宝,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众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变革要求尽可能打破它的隔阂状态,更新其教育方法,并确保教育内容对工作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具有现实意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有时代的紧迫感,要在全球视野下关注民族文化的本土行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正迸发出越来越广的影响,孔子学院开遍全球。国学也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时见报端网络,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之势。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命的学校教育,更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新时期的教育任务,开启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作者: 林青辉 赖聪林 单位: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龙海第一中学

上一篇:学校教育管理层级递进与衔接分析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