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词汇透视中国的尊卑观念

时间:2022-03-31 09:00:04

从汉语词汇透视中国的尊卑观念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千年的中国语言文字,从造词到用词都直接而深刻地反映着我国封建正统思想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民族文化。本文将从词汇这一角度来透视中国文化中的尊卑观念。

关键词:汉语;词汇;尊卑观念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30-02

语言与文化向来关系密切,从语言作为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之一——词汇,必然与文化密切相连。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最终结晶在词汇上,所以从词汇系统最能够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就中国而言,经过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的规定下,每个人根据其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长幼的不同各有其行为规范。而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更推波助澜,使这种观念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从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逐步加强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到宋以后这种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总之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尊卑差别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必然会在记录他的词汇中有所反映。本文将从汉语词汇之造词与用词两方面来窥探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尊卑观念。

一、汉语造词所折射出的尊卑观念

(一)在汉语造词中有许多明确表示对女性侮辱、歧视的女部字。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而女子则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因此男子在家庭中居于支配地位,而女子则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了读书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由于男女社会分工和地位高低的不同,汉语造词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消极意义甚至侮辱义的女部字。如“婪、妄、嫉、妒、淫(古写为婬)、妓、嫖、婊、妖、娼、懒(嬾)、奸等”。而把歌功颂德、勤劳高尚等一些具有褒义性含义的字附着在男性身上,因男字笔画多所以简化为“亻”做偏旁,如,仁、伦、信、优、俊、俏、佳、仕、候、做、仗、伐等。

另外,女子地位的低下还直接反映在谚语中,“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附属到附属,女子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所谓“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如果有女子追求幸福自由便被视为大胆叛逆轻浮,更甚者被浸猪笼,丧失生命。在男权社会里,女子不仅没有人身自由,更严重的是没有精神自由,灵魂解放,在男人的眼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另外不断地以“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鄙夷其学识浅陋。

(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创造了先进、发达的中原文化、并经历了几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少数民族因受自身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的制约,文明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区,甚至曾沦为汉族的附庸。因此在二者的交往中,作为最活跃的交流工具——语言,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华夷有别,惟汉独尊的烙印。如胡,原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西晋时曾侵略汉族,因此汉族对胡族的敌视更加强烈。以胡为语素造的词也具有了贬义,如胡扯、胡说、胡邹、胡来、胡闹、胡编、胡话、胡搅蛮缠、胡作非为等。又如蛮,是对南部少数民族的蔑称,由此引申出不文,不讲理的意思。用蛮做语素做成的词如野蛮、刁蛮、蛮横、蛮缠、蛮荒、蛮干、蛮夷、蛮子等都具有贬义。类似的还有夷,原是东部的少数民族,用夷组成的词语鄙夷、夷昧(蒙昧,不文明)等都含贬义。

(三)从词的结构也可反映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人们在创造并列式合成词时,总是将表示尊义、长着的语素放在前面,而将表示卑义、幼者的语素放在后面。如,君臣、父子、师徒、老少、祖孙、婆媳、兄弟、叔侄、姐妹、主仆、长幼、尊卑、贵贱等。并且表示男性的语素在前,表示女性的在后,如夫妻、夫妇、父母、公婆、兄妹、兄嫂、子女、善男信女、夫唱妇随、痴男怨女、男婚女嫁等。

二、汉语在使用词语时反映出尊卑观念

(一)敬称与谦称的使用

封建统治者为教化万民、维护统治,推行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加上儒家崇尚内敛而不外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谦逊有礼,在用语上对对方往往使用敬称,表示尊敬。而自己则使用谦称,有意贬抑自己,谦卑居下而抬高对方。

敬称的使用。称呼对方或对方亲属,常用令、尊、贤等。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尊君、尊上、尊府、尊堂、尊驾等。称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家、贤郎、贤侄、贤弟,还可用仁,仁兄、仁公等。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陛下、天子等。君对臣的爱称有爱卿、卿。称对方的著述为大作、大著、佳音等。若是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了不恰当的或错误的称呼,不仅会贻笑大方,严重者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谦称的使用。用于自己的谦称有愚、鄙、蔽等。愚表示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蔽,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蔽舍。另外还可用在下,因古人坐席时尊者在上而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在下所以谦称为在下。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君)等。官吏的谦称有下官,卑职,末官,微臣,卑臣等。一般百姓有草民、小民、奴才、小人等谦称。女性自谦为、贱妾、贱婢、奴婢等。老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拙、小老儿等。读书人则自谦为晚生、晚学、晚辈、小生等。对别人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常用家,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可用舍,如寒舍、蔽舍、舍弟、舍妹、舍侄等。称自己的著述为拙著、拙作、拙文、拙稿等。中国自古便以“谦”为礼,不谦便是自大,不卑便是狂妄,使用谦称恰好吻合儒家推崇的人格理想。

(二)对上、对下使用词语的不同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有些词只用于上对下,有些词只用于下对上,不能换位。例如,长辈对晚辈用“抚养”、“培养”、“教育”、“养育”,而晚辈则用“赡养”、“奉养”;长辈用“疼爱”、“溺爱”、“”,而晚辈用“关怀”、“敬爱”;上级对下级用“提拔”、“栽培”,而下级对上级则用“拥护”、“爱戴”。古代赠送礼品时,君给臣叫“赐”,臣给君叫“献”、“奉”。平辈之间叫“赠”、“送”等。在日常和特定的用词环境中,恰当的使用这些表示尊敬与谦恭的词语,既表明彼此尊卑长幼的差别,又传达出社会恭谨孝悌的优良传统。

美国社会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形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中华民族的词汇系统鲜明地反映着几千年来特有的尊卑观念,最直接的揭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词汇系统,我国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永存不朽。

参考文献:

[1]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

[3]申小龙.汉语与中华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4]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语用失误之研究 下一篇:论玛丽?奥利弗诗歌中的死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