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颅内出血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31 04:11:33

婴幼儿颅内出血分析论文

婴幼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而早期发现颅内出血、及时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病死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科从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婴幼儿颅内出血10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0例患儿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出生后2h至4岁,其中2h至5d6例,6~28d1例,3月1例,1~4岁2例。

2病因与临床表现

2•1病因新生儿窒息3例,早产儿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再生障作者简介:薛媛(1964-),女,四川省邛崃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护理管理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5459885收稿日期:2002-02-17;修回日期:2002-06-10碍性贫血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1例,颅脑外伤2例。

2•2临床表现本组主要临床表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为嗜睡2例、昏迷4例、呕吐6例、眼球凝视3例、拒乳3例、易激惹惊跳4例、脑性尖叫2例、烦躁3例、瞳孔对光反应迟钝2例、瞳孔对光反应消失1例、前囟饱满或紧张3例、颅神经受累2例、上眼睑下垂1例、膝反射活跃或亢进3例、膝反射减弱或消失2例、病理征阳性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伴随其它部位出血2例(皮肤出血1例,针眼出血1例,粪便带血2例)。

3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检查异常1例。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10例,阳性率100%。出血部位,基底节1例,顶枕部2例,颞顶3例,硬膜下3例,额叶3例,蛛网膜下腔3例,小脑内1例,丘脑1例,额颞1例,颞叶1例,多发性软化灶1例。

4治疗与转归

根据出血原因,给予止血剂、输新鲜血、并给予脱水、镇静、止惊、预防感染、维生素K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8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

5护理

5•1一般护理

对于早产儿颅内出血应将患儿置于暖箱内,保持体温在36~37℃,婴幼儿患者应保持室温24~26℃,相对湿度在55%~65%,有条件者婴幼儿应给予单独房间,避免噪音过大,引起患儿抽搐,加重出血。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5•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在对患儿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工作中应有条理性,操作应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过多的刺激,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对烦躁不安,反复抽搐者,应抬高上半身15°~30°以减轻颅内压,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气管插管、呼吸机、急救药物等。对缺氧者应及时吸氧。

5•3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5•3•1意识观察

患儿的意识是否清楚,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有无颅性尖叫,抽搐、双眼凝视、嗜睡、昏迷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5•3•2缺氧情况的观察

出血量多,重症颅内出血的患儿缺氧症状明显。由于颅压增高,压迫呼吸中枢,表现为颜面苍白、口周青紫、呼吸不规则或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新生儿应给与面罩给氧,1~1•5L/min,幼儿可给与鼻导管吸氧,2~3L/min,均应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如脱水剂、呼吸兴奋剂、止血剂、给氧等均要及时应用。

5•4降低颅压

降颅压只适用较危重的患儿。经治疗抽搐不改善,而病情进行性加重者,新生儿应给予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30min内滴入,速尿每次0•5~1mg/kg,肌注或静脉推注。婴幼儿20%甘露醇每次0•5~1•0g/kg,30min内滴入。观察患儿面色有无青紫,呼吸急促,前囟紧张或者隆起等表现。

5•5镇静

如有烦躁不安、尖叫、反复抽搐者,按医嘱给与镇静剂,新生儿给予安定0•1~0•3mg/kg、鲁米那3~5mg/kg,婴幼儿给予安定0•1~0•5mg/kg、鲁米那5~8mg/kg静脉缓注、口服或者灌肠,要记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及用药效果。

5•6饮食护理

病情较轻者在症状好转后可直接喂养,病情较重者,鼻饲喂养,保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鼻饲前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以防注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5•7预防感染

颅内出血的患儿抵抗力低易并发感染,应积极防护。各项操作注意执行隔离、消毒、无菌技术等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均应严格洗手,加强皮肤、口腔等护理,一旦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超级秘书网

5•8出院指导

对于平时体健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突发精神差,拒乳、尖叫等表现,应警惕是否有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颅内出血。本组1例母乳喂养3月未添加辅食引起发病,经维生素K及时治疗获满意疗效。多数学者认为,母乳喂养是造成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因素,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仅为同等量鲜牛乳的1/4,故母乳喂养可影响维生素K的摄入量。也有报道,母乳喂养者肠道内细菌产生维生素K少[1],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为此对小婴儿要注意询问喂养史,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并全面检查全身有无其它部位出血,年龄较大的幼儿应加强安全防护,以免外伤引起颅内出血。

参考文献:

[1]王墨芝,王福玲•小儿颅内出血52例临床分析[J]•滨洲医学院学报,1999,4(22):378•

上一篇:幼儿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下一篇:幼儿园常见适应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