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猜想一个支点

时间:2022-03-30 03:56:43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验证。鼓励学生猜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猜想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在"导入"中引发猜想

猜想,通常运用于导入新课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能够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伊始引发猜想不仅可以激发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云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时让学生猜一猜,它们能过桥吗?该怎么过桥呢?这样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这样在"导入"中引发猜想,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通过猜想,达到数学的目的。通过猜想,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二、在"新授"中萌发猜想

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主动性在新知探究环工中尤为珍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猜想的依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课件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工作,小猪也高兴地接到了一个任务:算一算给客人的饲料够不够。可是到了那里,小猪却哇哇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云看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地上有一箱矿泉水。来了33个客人,每人一瓶够吗?先让学生猜一猜是否够分,再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若一箱是12瓶装的矿泉水,就不够分。还应该怎么办?若一箱是24瓶装的矿泉水,就够分。这样教学,在"新授"中萌发猜想,能使学生的大脑思维置于"觉醒状态",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三、在"活动"中诱发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辊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踊跃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信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快知识形成的进程。

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课本主题图(装有4个黄球、1个白球。)问:若从中摸出一个球,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然后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一人摸球,一人记录,4人监督。并出示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的颜色,再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再继续摸,摸球时不能偷看,要诚实。每个小组共摸20次(用"正)字法记录。活动后,各组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汇总后再制成表格,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逐步让学生体验到因为口袋里的黄球多,所以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大,因为口袋里的白球少,所以摸出乒乓球的可能性就小。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四、在"巩固"中激发猜想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渠道,以求迸出创新的火花,而知识巩固阶段无颖是学生潜能发挥的最佳环节。此时,有效利用猜想,让学生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节课时,能进行""几个数的平均数"的计算,但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水平,特别是对平均数的性质认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于是,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一条小河平均深1.米,一位身高1.7米的年轻人能够顺利通过这条小河吗?"让学生先猜一猜是否会有危险,再说一说为什么。生1:若这个人会游泳,过河是没有危险的。生2:若这个人不会游泳,过河是有危险的,河度有的较深有的较浅。生3:若这个人不会游泳,过河可能也没有危险,河底较平,大约深1.2米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些数据来说明,最后把平均数与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从中又发现了什么?这样教学,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许多学生能够发现"平均数一定小于这组数中的最大数,一定大于这组数中的最小数"这一规律。

五、在"总结"中拓展猜想

有人认为,一节课归纳总结之后,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课内总结之后就没有什么猜想存在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课内总结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大胆去猜一猜,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那么,N边形又是多少度"大家猜一猜可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这样教学,把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G·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即使是错误的,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再加以探究,使思维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有序,课堂内高潮迭起,充满吸引力。每节课的教学,都会成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必定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关键点的确定与处理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