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伏鳟二早期文学中的水世界

时间:2022-03-30 01:58:35

井伏鳟二早期文学中的水世界

摘 要:井伏鳟二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先行研究认为其在早期文学阶段就奠定了悲伤的文学基调,并指出其“忧郁”与“幽默”的文学特色。本文通过分析井伏早期三部以小动物为主题的小说中的“水”世界,明确了其中“水”的形态与意象的变迁,从新的视角诠释了井伏文学的特色以及井伏本人的思想变化 。

关键词:井伏鳟二 早期文学 水世界

井伏鳟二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井伏文学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中早期文学涵盖了自1923至1929年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东乡克美对井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总结,“自处女作《幽闭》的开头写了‘山椒鱼是悲伤的’,就奠定了其文学的主题与方法。”[1](P7),“从《幽闭》到《山椒鱼》期间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全部都是将主人公‘我’的忧郁心情形象化了的作品,而且几乎都是‘深夜’的故事”。[1](P39)另有涌田佑评论说“井伏初期三部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井伏自身忧郁的文学表现”。[2](P31)在写作技巧方面,矶贝英夫等认为“井伏鳟二是一个幽默的作家,其文学中的滑稽源自其接受现实的态度,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技巧”[3](P208)。综合先行研究可以看出,井伏在其早期阶段,主要是以幽默的手法描写了处于黑暗中的自我的悲伤,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寻求解脱。

井伏原名满寿二,最初志向成为画家,后来走向了文学之路,由于喜爱河流且酷爱钓鱼,故自改名为“鳟二”,其名字中包含了“水”与“小动物”这两个意象。而井伏早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有许多描绘小动物的作品,《山椒鱼》《鲤鱼》和《屋顶上的大雁》是其中的代表。这三部作品均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水”是这三部作品的基本构成元素。中村地平说“井伏鳟二对于自然有着深切的关心,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与伟大的自然相比,人类显得尤为孤独与孱弱’这一思想”[4](P113),嘉濑井整夫也说“作家与水的世界,在井伏初期作品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5](P92),东乡克美则阐述道“自从《山椒鱼》以来,井伏就是水的作家,他非常喜欢河流”[1](P86)。先行研究中指出了井伏文学中自然和“水”世界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但没有对“水”的形态以及意象的变迁进行深入地解读与分析。既然“井伏对于作品中地点的设定是极为严格的”[6](P419),那么本文试从“水”世界这个角度来对井伏早期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一、《山椒魚》

1923年井伏发表了处女作《幽闭》,1929年又以《幽闭》的故事为原型加以改写,以《山椒鱼》为题发表。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构造是一致的,描写的都是一只被困在岩洞内的山椒鱼的悲伤与苦闷。《幽闭》中的山椒鱼象征诗人,带有浓厚的哲学家色彩,而《山椒鱼》中的山椒鱼则是行动派的。[7](P135)尽管两部作品中山椒鱼的性质完全不同,但其所处的水世界却极为类似。《山椒鱼》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作,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岩洞内外的水和自然的形象,与山椒鱼内心的忧郁烦闷具有相同的本质,共同支撑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1](P86)

在这部作品中,水以两种形象出现,且特色分明。山椒鱼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岩洞内的水,它由洞内的水温来感知时间流逝,觉得心情不舒畅时便来回游动。这里的水常常会很浑浊且黑漆漆的,“经过这么一折腾,洞里的水浑浊极了”(井伏鳟二《深夜与梅花》,以下原文出处同),而山椒鱼最讨厌栖息之地的水被弄脏,尤其是洞内长出的霉菌,何况这里一直昏暗如夜晚,则更加衬托出了它的悲伤与孤独,所以它“很喜欢把脸贴在岩洞口上,观赏洞外的景色”,岩洞外溪流汇成急流,或形成水潭,有清爽的水藻和花瓣,鱼儿们彼此鼓励着在藻茎间穿游。这美丽又富有生机的一切,与岩洞内的水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映出了山椒鱼的愁苦,它嘴上嘲笑鱼儿们不自由,其实是对自己处境的极大讽刺。岩洞外的水越鲜活,山椒鱼就越狼狈,它屡次试图冲出洞外,可最终还是失败了。山椒鱼发出了“神啊,你真是太无情了”的哀号,紧闭着眼睛泡在黑漆漆的水中,在心底的深渊里啜泣着。最终它的性情变得乖戾,囚禁了一只青蛙,并在与这只青蛙的对峙中度日。

井伏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经历了被迫从早稻田大学退学、加入文学队伍却又被同人排挤等事件,孤独无助,人生充满了未知的彷徨。这种心境与山椒鱼完全一致,山椒鱼就是井伏本人的化身,隐喻着他对环境、对社会的怀疑,突显了其内心焦躁与不安定的情绪。井伏将自己锁定在一个幽禁的水世界里,考究着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岩洞中的水潭首先是山椒鱼延续生命的场所,其次又是它疗伤与思考的地方。岩洞外的水是则象征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虽然也有着些许不和谐,但是充满着自由。山椒鱼渴望触及岩洞外的世界,却无能为力,只有以日渐衰老的姿态在这被隔绝的岩洞里迎接生命的终点,岩洞及岩洞中的一潭死水构成了它永远的家。青蛙则成为了山椒鱼与外界连接的接点,尽管山椒鱼的悲伤并没有因为青蛙的“陪伴”而缓解,但毕竟它不再孤独一人。这些都表明了井伏本人想要与外界的社会生活建立联系却无能为力的心情。

《山椒鱼》中岩洞内外的水世界,分别代表了井伏生存的空间与外界的现实社会,是孤独忧郁与自由活力的对比,并构建出了井伏的自我意识,即在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思考,维系着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并试图寻求回归的方法。

二、《鲤鱼》

《鲤鱼》最初发表于1925年,经修改后又发表于1928年。围绕着学生时代的好友青木南八送“我”的一条白色鲤鱼来展开故事。这条鲤鱼先是被青木从故乡的池子里捞出,然后被放养在了房东家瓜瓢状的水池里,接着又被转移到了青木未婚妻家前院的水池里,最后辗转至早稻田大学的游泳池里,在移动的过程中甚至还在铝锅和洗脸盆里待过,它每换一处都是“随即钻进了池底”“沉进了池子的深处”“钻得很深、从不见露面”,以至于要转移它时不得不采取垂钓的形式,用了不少时间。

鲤鱼住进青木未婚妻家前院水池后的第六年初夏,青木竟然因病与世长辞了。于是鲤鱼就成为了他留给“我”的鲜活纪念物。因为“我”曾对青木发誓说绝不会加害于这条鲤鱼且一定会养好它,所以“我”决定去他未婚妻家将鲤鱼弄回来。中村光夫认为“鲤鱼与作者的关系,刚好与井伏与南八的关系重合。鲤鱼对于作者来说,不仅是他者,更象征着外界社会”[8](P573),小林秀雄也指出“《鲤鱼》通篇都流淌着一种哀愁,井伏认为鲤鱼正是自己内心哀愁的象征”[9](P82-83)。鲤鱼是井伏与南八友情的证明,它生存在二人友情的延长线上。它在自己的水世界里悠然地游来游去,按照自然规则生老病死,并不能感知人世间的悲伤。这条鲤鱼的生命力极为顽强,生存场所数次变更且环境迥异,但是它依然心平气静地生活着。井伏一度以为鲤鱼说不定已经葬身池底了,可是鲤鱼却给了他极度的惊喜,“就在这时,我发现我的白色鲤鱼正极为醒目的在池中贴近水面环游”,而且“我的鲤鱼十分灵巧的充分利用了水池所赋予的空间,象这里的霸王似的来回遨游……足见属于我的鲤鱼是有多么的威风啊!”“看到如此壮观的情景,我感动万分,不由得流下了热泪”。此时的“我”处于失业状态,貌似有大把的闲适时间,却在看到健康欢快的大学生后,数次发出了深深的叹息。文章最后写道天气转冷水面结冰,“我”决心不去寻找鲤鱼的踪迹了,便在覆盖了一层薄雪的冰面上画起了鲤鱼,想象着这就是“我”的鲤鱼。鲤鱼的形象从白色生物转化为了更透更冷的冰画,尤自威风凛凛,而“我”也由此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十几年来令“我”烦恼不断的这条鲤鱼,已定型成为“我”心中的王者,不可一世,在无声无息中打动了井伏。

在看似简淡的词句深处,埋藏着井伏的双重忧伤,一方面是失去好友的打击,另一方面是退学与失业而导致的抑郁。篇章中的水世界以池塘为主,分别位于南八的家乡、房东家的院子、青木未婚妻家的前院、早稻田大学,每一处都与两人息息相关。池塘里的水是鲤鱼赖以生存的空间,井伏穿过这样的水世界把对朋友的思念和自己的悲伤投向了白色的鲤鱼,最后封存在了冰面下。池塘里的水不同于自然界的小河溪流,其流动性不强,所以性质稳定并纯粹,具备了成为寄托怀念的保温箱的条件,承载并缓解了井伏的抑郁与悲伤,青木的生命以及二人的友情也因为鲤鱼的存在,延伸到了多维度空间。

青木长眠在地下,鲤鱼游走在水池,“我”则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在正视了朋友的离世后、在看到了鲤鱼的顽强生命力之后,井伏的内心强大了起来,明白了只有成为精神上的王者,学会接受和容纳这个社会,并从困境中汲取解脱的力量,才能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形象化了的水世界中生存。

三、《屋顶上的大雁》中的水世界

《屋顶上的大雁》发表于1929年,“故事是按照‘我’的理解与想像而进行的。读者通过‘我’的语言来理解大雁与‘我’的关系”[10](P55)。忧郁孤独的“我”在池沼旁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感慨于它的温暖与重量,便将它带回家,为其疗伤并相依为伴。然而大雁并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特别是秋天到来了之后,便执着地想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回到同伴身边去。井伏很细腻地描写了大雁的这种渴望回归天空的心情,“大雁的哀鸣并没有停止,只见它站在我家房顶上,长长的脖子高高的伸向天空”,之所以一定要站在房顶,是因为那里是大雁所能到达的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井伏还写道“如果这时有人看到大雁那副模样,他脑子里也许会描绘出一个漂流在遥远的孤岛上的老哲学家,十年之后好不容易发现一条船从岛边经过时的那种情景”,“老哲学家”是井伏脑海中闪现出的形象,漂流在孤岛上是他设计出的场景,形象地比喻出了大雁的情绪。但大雁是动物,它的情绪也只是“我”的感觉,因而这个比喻实际上暗示了井伏本人与社会的距离以及深深的孤独。大雁的悲伤与哀鸣,就是“我”内心的悲伤与哀鸣,在这样的感情交错中,“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事实,大雁并不能真正解除“我”的忧郁,反而是由于“我”的执念才造成了它的痛苦。于是“我”终于决定给大雁自由。可是这时候大雁已经悄然离去,再不见踪迹。

整个作品中,只出现了“池沼”“天空”与“我家”这三个场所,“天空”是大雁的归处,“家”是我的地盘,而“池沼”则是双方世界交错的境界,是动物与人的生活圈合拢的地方,位于“我”的生活圈外最易接触到的。首先,“我”是在池沼边发现大雁的,在大雁伤好后常常带着大雁去池沼边散步,而大雁很喜欢这个池沼。大雁的自然习性是喜欢水,“我”则是为了驱除烦闷的心情才去池边。虽然二者目的不同,但是大雁与人类的世界却由此有了一个接点,故事始于池沼,终于池沼。而最为温暖的一幕场景,则是大雁在水中尽情嬉戏,“我”在岸边沉思,这一刻在清澈池水的映照下显得祥和而美好。

作品中的池沼是天然形成的沼泽池塘,水草丰茂,适于植物与动物的成长,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与治愈力。野生的鸟类在这里积蓄能量然后继续自己的天空之旅,那么井伏也可以从这个水世界中汲取自然界的能源武装自己。大雁勇敢飞回天空,也给了“我”出发的勇气。房顶是大雁回归的出发点,而“我”想要摆脱忧郁情绪回归到正常的社会,也需要一个出发点。文中提及的池沼边的温暖场景以及脑海中所浮现出的孤岛上漂流的老人,都预示了井伏将自己回归社会的出发点设定在了水世界中,从这里开始跨出自己坚定的一步。

四、井伏早期文学中的水世界

在井伏早期的三部名作中,水世界由“一潭死水”到了“几处池塘”,最后发展到了“天然的沼泽池塘”。分别描写了水中的悲剧,水底的希望以及获得解脱的跳板。为了解放“我”的忧愁,鲤鱼被放进池塘,大雁也飞回了天空,“水”代表的是生命的本原,又承担着重生的积极净化意义。每个人都要在自己所属的世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井伏逐步表现出了强烈的回归意欲,他不断思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同时汲取了改变现状、确定人生之路的勇气。水潭也好,池塘也罢,这些接点都无时不在提醒着井伏应该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去,按照自然法则,接受周边一切事物的变化,如同《鲤鱼》中的白色鲤鱼,如同《屋顶上的大雁》中的大雁,甚至是《山椒鱼》中的山椒鱼,它们或生活在水中,或生活在空中时不时地在池中戏水,都按照自然给予的本能来生存。井伏也从这些小动物身上、从自然环境中感悟到了强大的生命力源泉与生存的道理,那就是将社会所带给自己的一切都当作是自然现象,与其挣扎,不如同化,借助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水的形象,井伏逐步进行自我修复,构建了强大的内心世界,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摆脱内心忧郁的道路,选择了顽强地生存,并将这种心境的变迁描绘在文学作品中,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感才是井伏文学长久延续下来的动力。1930年,井伏开始写《逃亡记》,迎来了其文学的重要转换时期,开始了一系列以漂流为主题的创作,其中的“水”也从山间小溪、池塘变为了河流,接下来注入了海洋,形成了井伏文学清晰的流动及发展方向,“水”成为承载井伏文学特质的最为基本、也是贯穿到底的元素。1931年井伏完成了中篇小说《川》的写作,描绘了河流沿岸贫苦老百姓的生活与悲伤,接下来在1938年凭借长篇小说《约翰万次郎漂流记》获得了第6届直木文学奖。

(本文为浙江省外文学会2013年专题研究项目《井伏鳟二早期文学中的水世界》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WYB2013017。)

注释:

[1]东乡克美:《井伏鳟二的姿态》,东京:yumani书房,2012年版。

[2]涌田佑:《井伏鳟二的世界(小说的构造与成立)》,东京:集英社,1983年版。

[3]矶贝英夫:《井伏鱒二——近代文学中的诙谐》,选自《井伏鳟二——群像日本作家》,东京:小学馆,1990年版。

[4]中村地平:《 井伏鳟二论》,选自《井伏鳟二——群像日本作家》,东京:小学馆, 1990年版。

[5]嘉濑井整夫:《井伏鳟二私论》,上尾市:林道舍,1985年版。

[6]武田泰纯:《井伏鳟二论(井伏鳟二集——现代日本文学全集1)》,东京:筑摩书房,1948年版。

[7]关良一:《井伏鳟二、深泽七郎(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从书)》,东京:有精堂出版,1977年版。

[8]中村光夫:《井伏鳟二集(日本文学全集32)》,东京:新潮社,1960年版。

[9]小林秀雄:《井伏鳟二的作品》,选自《井伏鳟二——群像日本作家》,东京:小学馆, 1990年版。

[10]望月晓子:《论》,Ferris女学院大学日文大学院纪要4,1996年,第9期。

(刘磐磐 浙江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向落后产能开战 下一篇:汉语句式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