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时间:2022-03-30 11:03:38

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小梁切除术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n=50)与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观察组,n=50)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选取病例术后浅前房14例,占28%,均为滤过过强所致;观察组无浅前房病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眼内压控制成功率均为94%,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可降低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 可调节缝线 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7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23-01

眼科常见疾病类型中,青光眼占有较高病发比例,又称不可逆性致盲疾病,对患者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临床通常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但术后易引发滤道阻塞、虹膜后黏连、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对临床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如何有效控制眼压、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可调节缝线对房水外流可较好控制,易掌握且操作简单,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100例(100只眼)患者作研究对象,男41例,女59例,年龄40-78岁,平均(59.6±9.7)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2例,慢性38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50只眼)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均在显微镜下开展手术,于眼球上方,在结膜下浸润麻醉后,以穹隆为基底做结膜瓣和矩形巩膜瓣(4mm×3mm1/2巩膜厚度),切除长条形小梁组织(3mm×1mm),并切除周边虹膜。虹膜恢复后对照组用9/0尼龙线在巩膜瓣顶端缝合2针,展平结膜瓣并复位,缝合2针固定。观察组选取病例应用9/0尼龙线在巩膜瓣缝合4针,于顶端缝合的2针属永久缝线,腰部2针为可调节缝线,可打活结,自穹隆处将缝线游离端穿出,再于结膜下穿入,将线头藏匿,线环外露,展平结膜瓣并复位后,应用9/0尼龙线行2针缝合固定。取地塞米松3mg和庆大霉素1万单位在术毕于结膜下注射,眼部点抗生素药膏和散瞳药水。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水每日散瞳4次,并取典必殊眼药水每日点眼4次,浅前房者取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和4%阿托品眼药水交替点眼6次,用棉枕垫压绷带对滤过区加压包扎,促使前房恢复。调节缝线拆除时,眼部行表面麻醉,用显微平镊在裂隙灯下夹住线环将全部缝线拉出,手指轻压滤过区,滤过泡在此时明显隆起,对前房深度变化进行观察。观察组在术后2周将可调节线拆除,辅助滤过泡按摩,术后早期有高眼压出现者,可将1-2根可调节缝线酌情拆除,并加强局部按摩,增强滤过,降低眼内压。

1.3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选取病例术后浅前房14例,占28%,均为滤过过强所致;观察组无浅前房病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眼内压控制成功率均为94%,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研究显示,小梁切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类型中,浅前房占有较高发生比例,其发生率经国内报道为16.75%-50.0%。应用常规方案治疗,本次研究为28%浅前房率,与报道一致[3]。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为主要诱导浅前房原因,易诱导系列并发症发生,如脉络膜上腔出血、持续性低眼压、黄斑病变、脉络膜脱离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前房完全消失,若时间过长,易威胁眼内组织结构。发生浅前房后,目前多应用滤过区加压包扎和加强散瞳处理,如发生无前房者,可做前房重建术和后巩膜放液[4]。而上述操作均加速白内障病程,诱导角膜内皮损伤,此外,加重患者痛苦,使住院时间延长。为避免滤过强引发浅前房,临床在术中对巩膜瓣紧密缝合,依据需要用可调节缝线技术或氩激光松解缝线减少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实践表明,应用可调节缝合简便、安全,在裂隙灯下可轻松拆除,相较激光断线法,更具可行性[5]。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用无齿平镊完成可调节缝线打结,绕3周,并打活结,为拆除提供条件,且在瞬目或按摩时不会松脱,在上方结膜下埋缝线游离端,于滤过泡两侧暴露线环,使缝线易于拆除,避免患者出现刺激症状。依据瘢痕形成时间对可调节缝线拆除时机进行选择[1,6]。伤口边缘在滤过术后约3d有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及新生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在5-6d有胶原纤维产生,胶原纤维在其后1周内形成较活跃,肉芽组织向瘢痕组织转化。故可调节缝线在术后1-2周内拆除,未形成瘢痕时较易拆除,过2周或1月拆除难度明显增加,强拆易拉断线头,除达不到拆除目的外,且不能发挥降眼压作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有可调节缝线,对房水引流量有控制作用,促使前房恢复正常,防止因滤过强诱导的系列并发症发生。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选取病例术后浅前房14例,占28%,均为滤过过强所致;观察组无浅前房病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眼内压控制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综上,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可降低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利琴.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5):518-519

[2] 陈超,王玲.改良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2):112-114

[3] 杨涛,肖庆,杨霓.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常规应用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75-577

[4] 马俊,赵忠敏,蒋莉,等.复合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青光眼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6):575-576

[5] 范松涛,张丰菊,孙洪臣.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8,28(5):367

[6] 买日尼沙・艾力,帕尔合提.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2):184-185

上一篇: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临... 下一篇:高渗盐水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