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在社团活动中的领导艺术

时间:2022-03-30 09:11:19

项目负责人在社团活动中的领导艺术

摘要:社团活动项目化的运作模式中,项目负责人靠个人素质和魅力领导团队,通过有效激励激活团队积极行为,通过有效沟通与即时反馈提高执行力和控制力,达到活动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关键词:项目负责人;社团活动;领导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管理从政府部门延伸到其他组织团体。目前,项目化管理模式在高校社团工作尤其是社团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社团活动包装成工作项目,通过对每个活动指定或者招聘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阁项目团队,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整合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以最优配置,达到最佳活动效果。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在活动目标、主题、时间、场地、设备、经费和效果等指标相对预设情况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学校、社团、学生满意。

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有效规范社团活动管理,更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团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团队。项目化运行方式培养项目组成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缜密、勤于思考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为社团成员搭建成长的平台,给他们留下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项目负责人在领导团队时要掌握的领导艺术。

一、社团负责人凭借个人素质和魅力领导项目团队

1.项目负责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责任人”。项目负责人要行使许多权利,履行诸多义务,如: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向主席团提出要求指导和帮助;与学院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在额度范围内按计划自主使用资金的权利;对所负责项目的成员进行指挥、协调的权利;在总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有对活动进行调整、修改及重新规划的权利;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指挥项目组成员进行活动现场的布置、清理、收拾、归还所有设备;收集、整理、归档活动所有书面材料和照片;活动结束后,收集好项目所有成员的发票单据,列好清单,统一报销;活动的宣传报道等等。以上职责和任务中或决策,或执行,或宏观,或细节,或是组织,或是协调,说明社团负责人是个名副其实的“责任人”。

2.项目负责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项目负责人所辖的团队不是正规组织,而是临时团队。项目团队不再那么层次分明,也没有严格的章程和纪律规约,以“指挥”与“控制”等权利为象征,以合法的、有报酬的、强制性权力为基础的传统管理不再具有效率。项目负责人要增强团队的战斗力,需要通过“激发”与“引导”的方式提升团队的执行力。项目负责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组阁团队,建立组织体系,迅速形成个人威信,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团队成员为实现活动的目标而努力,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多种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

3.项目负责人凭借个人魅力领导项目团队。项目负责人更多的要凭借个人影响力、基本素养、人格魅力、专长特长以及模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团队成员。项目负责人必须有为他人服务的工作理念,有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有扎实肯干的务实作风,有公正廉洁的优秀品格,有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项目负责人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有敢于冒险的决策能力,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和控制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创新求异思考能力,有一定的用人能力;项目负责人必须有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有忍受挫折的健康心态,有超强的体能和旺盛的精力。

4.挑选好项目负责人就是社团活动成功的一半。项目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理解能力、态度作风、责任能力、进取精神、性格心理、合作意识等各不相同,当内外因素干扰时,团队成员的思想、心理、行动就会与活动目标发生偏离。因此,在社团活动中,需要有一个头脑清晰、运筹帷幄、经验丰富的人帮助项目团队认清背景和形势,规划活动目标,设计实现路径,团结协调团队成员朝着活动的预期目标而不懈努力。项目负责人的挑选可以通过指定和招募、投标等方式产生。最佳人选应是学生中的“群众领袖”,虽然他没有组织赋予的特定职位和职权,但是他有能力引导、激励、调动甚至命令其他成员。

5.组建优秀的项目团队是关键。项目负责人是核心和舵手,但是社团活动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组织和实施庞大的活动的。因此,要招募一批拥有各种能力和特长的成员组成的项目团队,既有思想活跃的策划者,又有八面玲珑的外联者,既有宣传动员的组织者,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团队组阁要从年龄、性别、系别、专业、知识、能力、性格、地缘、民族等方面考虑。例如,年龄结构需要考虑一、二、三年级多年龄段组成;专业和能力结构需要考虑策划、主持、组织、宣传、外联、音响、灯光、文艺等多种特长学生的组成;性格结构要考虑外向、内向多样化性格组合。

二、项目负责人通过有效激励激活团队积极行为

1.项目团队和成员的行为需要激励。社团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愿望和热情很难维持长久不变,一旦工作遇到阻力、挫折、困难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工作热情就难以维系,这就需要社团负责人来排忧解难、鼓舞斗志、激发动力。项目负责人应根据激励的性质,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个人需要来引导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的行为。

2.项目负责人要掌握一定的激励理论。主要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V.弗鲁姆(Victor Vroom)的期望值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社团项目负责人应尊重项目团队成员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重点从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来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社团活动成功举办后的胜任感和成就感,得到他人的承认、赞赏并由此产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远比其他任何报酬更能激发行动力。

3.任务分配要结合兴趣并具有挑战性。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项目负责人要将分配给每个人的工作尽量与他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团队成员只有感兴趣才乐于接受,并能千方百计去钻研,克服困难,努力去完成工作任务。社团活动的工作目标和能力要求应富有挑战性,才能具有激励性。分配的工作任务略高于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这样既达到工作的目标,又提高工作能力。

4.总结评价时给予适当的“报酬”。项目负责人可以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项目指定子项目负责人,同时,引入责任机制,在活动整体完成后,根据完成质量、影响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论功行赏。项目负责人不能给团队成员发工资和奖金,更多的是给予精神的“报酬”,如向上级报告,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授予荣誉,或者给予批评。团队成员从“报酬”中看出自己在项目负责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群体认可和价值体现的标杆。另外,报酬又是激发团队成员的原动力,以利于以后更好地跟随负责人工作。项目负责人在奖赏过程中要做到“赏”得合理,“罚”得合情,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奖罚分明,坚持奖罚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三、项目负责人通过有效沟通与即时反馈提高执行力和控制力

1.项目负责人必须掌握沟通的艺术。活动的组织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项目负责人通过沟通布置活动任务,联络感情,纠正偏差。社团活动有许多具体的工作组成,由于社团成员的动机、利益、需求和能力的不同,对活动的目的、意义、程序、要求理解不同,经常在执行工作时与活动的总体目标发生偏离。这就需要负责人统一思想认识,及时交换意见,协调各个个体的工作,保证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为团队成员认同。项目负责人同时要与外界沟通,必须与社团负责人、团学组织、学校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团活动的设备、场地、时间等要素和资源处于不断变化中,负责人必须及时适应形势,积极沟通,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对活动作出调整。

2.负责人应掌握的沟通技巧。项目负责人应掌握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电子媒介沟通等工具式沟通方式,尤其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QQ群等现代新型媒介,提高组织力、宣传力和动员力。同时,要通过感情沟通方式向有关各方传递表达感情,获得精神上同情和谅解,最终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项目负责人除了利用正式沟通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听取各种观点、猜疑、疑问、刁难、敌意、奉承、冲突、威胁等,及时掌握信息,采取冷处理、进攻型策略、侧翼包抄等方法,进行有效沟通,消除不良影响,营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在时间宽裕、问题棘手、下属难于理解接受等情况下宜采用双向沟通方式,在问题简单、时间紧迫、下属易于接受等情况下宜采用单向沟通方式。

3.团队沟通的障碍及克服。项目负责人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会导致信息丢失或曲解,使得信息传递不能发挥正常作用。项目负责人要掌握“听”的艺术,不要犯“根本不听、只听部分、不正确地听”等错误。要感兴趣地听,不要争辩;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要完整地听,不要随意打断或过早作出判断;要留出时间讨论,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注意非语言暗示,不能受别人的情绪直接影响。项目团队要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和优良传统。沟通要尽可能的缩短信息传递链条,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沟通准确、流畅。及时加强上下沟通和平行沟通,及时掌握社团活动的每个节点是否出现异常,进行有效反馈。对影响活动组织的关键要素,采取替代、补救等有效措施,化解危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团队成员冲突及冲突的处理。活动举办的各方因活动的目的、宗旨、主题、内容、形式、人员、回馈、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发生冲突。冲突可以从最温和、最微妙的抵触导致项目团队分裂解体和活动无法正常举办。冲突过度会产生矛盾、斗争、不团结等消极的影响,项目负责人要遏制过度冲突,避免发生混乱、涣散、分裂和无序状态。项目负责人面对冲突可以采用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等方法处理。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冲突也会激发组织的活力,使团队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创新的精神、努力进取的风尚,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活动项目负责人可适度的引导冲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有意识地鼓励、支持、重视持不同意见的人,不过于强调“意见一致”,不过于强调“团结、友谊和支持”,不过于强调“中庸”,不压制打击批评者。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伍德勤,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82-86.

[3] 牙韩高,等.论社团干部管理能力―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23-125.

[4] 王梅.浅论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1):52-54.

上一篇: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社区管理 下一篇:微生物絮凝剂及在食品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