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中医药治疗的HIV感染者肾功能情况回顾性研究

时间:2022-03-30 09:00:40

长期使用中医药治疗的HIV感染者肾功能情况回顾性研究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HIV;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21-0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扩散很快,形势不容乐观,特别在有偿献血的内地传播也很快,危害很大。HIV感染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的多种组织。本文对26名接受中医药治疗达到18个月的HIV感染者肾功能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其目的是初步探讨长期服用中药与HIV感染者肾脏功能损伤程度间的动态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纯中药治疗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4例,女12例,汉族21例,其他少数民族5例,其中有吸毒史者13例。平均年龄(34.8±8.26)岁,排除同时接受西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1.1.2 中西药合用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服中药时已经接受西医抗病毒治疗或服中药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7例,女9例,汉族24例,其他少数民族2例,其中有吸毒史者8例。平均年龄(35.2±7.34)岁。

1.2 方法 于清晨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2 mL,静置于37 ℃水浴箱,待血液凝固后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待检。分析前分别做好各项室内控制。BUN、Cr的检测均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纯中药治疗组与中西药合用组对BUN和Cr的影响比较 见表1。

与同项目同时间点纯中药组比较,*P

一般认为,HIV对肾脏的损害常表现在下述几方面:HIV可以直接侵犯肾脏引起HIVAN,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HIV引起的相关感染如肾脏感染等,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肾脏功能。除此以外,感染HIV高危人群中的某些特殊行为,也会引起肾脏病理性改变,如静脉注射海洛因引起的肾脏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样变,临床上常伴有高血压,数年内缓慢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如替诺福韦易造成肾功能不全、茚地那韦易造成患者肾结石等。

从表1来看,治疗前纯中药组及中西药合用组的BUN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服药6个月时组患者的BUN数值出现统计学差异,然而之后的第12个月、第18个月2组患者BUN值回复到无统计学差异状态。表1中2组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比,18个月时BUN比起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证明单纯使用中药,或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协同使用中药,对患者BUN的影响不明显。

在表1显示,2组患者的Cr值在服用中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但12个月、18个月2次检测中,2组患者相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中西药合用组Cr值的上下波动,纯中药组患者的Cr则呈普遍下降趋势。2组患者进行Cr自身前后对照,纯中药组服药18个月后和治疗前相比,Cr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西药合用组18个月和治疗前相比,Cr上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中西药组Cr值上升,或许与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肾脏肌酐清除率造成影响有关。单纯使用中药,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不明显,可能对Cr值有一定的负向调整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和研究。

(收稿日期:2011-06-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P24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HARRT联合中医药治疗对36例HIV/AIDS患者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