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例静脉吸毒HIV患者腹泻状况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19 04:48:21

176例静脉吸毒HIV患者腹泻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 要:目的:了解我国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广西176例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根据“艾滋病腹泻病例选择标准”,从中挑选有腹泻症状的HIV/AIDS患者,分析其证候特点。结果:176例HIV/AIDS患者中有腹泻症状的共22例(12.5%)。证候以肝郁脾虚和脾肾两虚为主。结论:广西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与国外某些报道相比有差异,涉及的脏腑主要有脾、肝、肾、胃、肺。

关键词:腹泻;HIV/AIDS;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24-03

艾滋病病程中因免疫功能受损,常累及胃肠道,出现腹泻,腹泻是HIV感染者最常见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症状,因其病因众多,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称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虽然由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问世、诊断方法的改进以及其它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治疗方法的发现,延长了HIV感染者的生存期,但腹泻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更高,国外研究报道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有所不同(30%~80%),且有研究认为静脉吸毒感染者与非静脉吸毒感染者相比,静脉吸毒感染者的腹泻发生几率小。为了解我国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HIV/AIDS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6月在广西某几所戒毒劳教所调查的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共176例,现将其腹泻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在广西某几所戒毒劳教所调查的因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而感染HIV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HIV感染者,无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及精神病史。

1.2 一般资料 176例研究对象中,男156例(88.64%),女20例(11.36%);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0岁;职业多为自由职业或无业,少数为农民或工人;所有研究对象中体型适中的仅5例,消瘦136例,脱形33例,肥胖2例;汉族143例,其它民族33例(大部分为壮族,另有苗族或满族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所用的调查表是课题组根据国内外有关HIV/AIDS的研究资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经专家审核后编制的中医证候调查表,该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资料。调查过程中采用一对一的中医证候问卷调查方式。腹泻的辨证分型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泄泻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以脏腑辨证为主,其它辨证方法为辅。

3 研究结果

根据1984年4月WHO在日内瓦制定的“艾滋病腹泻病例选择标准”,即符合急性腹泻(腹泻延续2 d以上,每日多于3次水泻)和慢性腹泻(持续1个月以上,每日腹泻多于3~5 次)的HIV 感染患者,调查的176例患者中有腹泻症状的共22例(占总人数的12.5%),其中男20例(90.91%),女2例(9.09%)。最大年龄44岁,最小年龄20岁。男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12.82%,女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10%。体型消瘦17例,脱形4例,适中1例。腹泻程度,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1例。

3.1 证候统计 见表1。

表现以虚证为主的证候包括脾肾两虚(18.18%)、脾肾阳虚(9.09%)、脾胃虚弱(9.09%)、肺脾气虚(4.55%),虚证占总的证型的40.91%,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脾、肾、胃、肺。

表现以虚实夹杂为主的证候包括肝郁脾虚(50%)、脾虚湿盛(9.09%)。虚实夹杂证占总证型的59.09%。

3.2 脏腑发病率统计 见表2。

脏腑的发病率由高到低为脾、肝、肾、胃、肺。

4 讨论

研究发现,调查的176例静脉吸毒HIV/AIDS患者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患者有22例(占12.5%),此次调查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与国外某些研究报道的相比较低(12.5% VS 30%~80%),分析其可能原因,一是此次调查的对象皆是劳教所人员,有可能使一些有严重腹泻的住院患者漏诊;二是国外很多研究采用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不同;三是研究时间长短不一,如有研究艾滋病患者3 a的腹泻发生率的,有研究艾滋病患者一生的腹泻发病率的;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公共卫生条件的差异、患者的营养水平及防病意识的差异等。

Tamsin等[1]对671名HIV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腹泻及D木糖吸收异常,且大便病原阳性率高于女性。静脉吸毒感染者与非静脉吸毒感染者相比,静脉吸毒感染者的腹泻发生几率小,且大便病原阳性率低。认为性别和静脉吸毒感染是决定HIV感染者胃肠功能异常的发生形式及发生频次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研究的176例患者中有腹泻症状的共22例,男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12.82%,女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10%。男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2例患者中无1例单纯实证患者,且100%的患者有脾虚症状,很可能与HIV病毒容易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及侵犯胃肠道黏膜有关。

艾滋病病毒很难抵抗,因为其感染人的免疫系统。脾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并清除血液中衰老的血细胞。HIV感染人的免疫系统,减少CD4细胞的数量,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升高,如腹泻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减弱或受损则机体免疫力下降,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容易发生腹泻。如张景岳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慎,则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发为泄泻,故其在《景岳全书•泄泻》中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LIM[2]发现各个病程阶段的HIV感染者特别是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患者存在肠吸收能力的下降。Greenson等[3]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有腹泻的症状或肠道感染,HIV感染患者皆存在肠绒毛和肠隐窝结构的变化(肠绒毛萎缩和肠隐窝伸长)。有研究发现HIV感染者的肠内CD4减少量与外周血中的CD4减少量不同,肠内比外周血中的CD4减少情况严重,可在HIV感染的早期出现[4]。中医学认为,大肠的功能为传导,小肠的功能为泌别清浊,大、小肠与泄泻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古今医鉴•泄泻》曰:“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HIV病毒侵犯大小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

以往也有研究者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进行中医方面的研究,贾新亭等[5]研究发现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脾胃肾虚型腹泻为主症者居多;屈冰等[6]在针对抗病毒药物引起的腹泻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时发现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寒热夹杂型和脾肾两虚型较为多见。郭燕等[7]将艾滋病腹泻分为脾肺气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3型。其它如脾气虚型、湿热型等也有零星报道。此次证候调查的结果与以往的结果不同,22例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结果主要为肝郁脾虚(50%),其它的依次为脾肾两虚(18.18%)、脾肾阳虚(9.09%)、脾胃虚弱(9.09%)、脾虚湿盛(9.09%)、肺脾气虚(4.55%)。虚实夹杂证占总证型的59.09%,虚证占总的证型的40.91%,没有单纯的实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关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涉及的主要脏腑,杨国红等[8]认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同时认为肺起着机体屏障作用,肺病日久影响到脾,也可引起腹泻,艾滋病腹泻病程长,多呈慢性迁延,脾病日久必然累及肾的功能,认为肾精亏虚,命门火衰,同样可以引起腹泻。因此主张在临床上从肺脾肾3脏着手。贾新亭等[5]则认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多与脾胃肾有关。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涉及到的脏腑主要有脾、肝、肾、胃、肺。

参考文献:

[1]Tamsin A.Knox,M.P.H,Donna Spiegelman,et al.Diarrhea and Abnormali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a Cohort of Men and Women With HIV Infection[J].AJG,2000,95:3483~3487.

[2]S G LIM,I S MENZIES,C A LEE.et al.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Scand J Gatroenterol,1993,28:573~580.

[3]Greenson JK,Belitsos PC,Yardley JH,etal.AIDS enteropathy:occult enteric infections and duodenal mucosal alterations in chronic diarrhea[J].Ann Intern Med.1991,114(5):366~372.

[4]T Schneider,H-U Jahn,W Schmidt,et al.Loss of CD4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infected mor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duodenal mucosa tha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J].Gut,1995,37:524~529.

[5]贾新亭,付芳玉,郭震.中药治疗艾滋病腹泻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07,3(7):60~61.

[6]屈冰,张明利,张书亭.半夏泻心汤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68例[J].中医研究,2008,21(8):37~38.

[7]郭燕,钱宝延.艾灸治疗艾滋病腹泻65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1):27~28.

[8]杨国红,张怀亮,崔敏,等.参苓白术散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50~153.

(收稿日期:2011-06-29)*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社会事业专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编号:2009CA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医药与HAART治疗HIV/AIDS 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