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4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3 12:31:01

P24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P24抗原;窗口期;免疫复合物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28-0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该疾病已从在高危人群传播逐步转化为在一般人群传播,因此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医务和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对HIV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P24抗原检测、核酸检测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检测等[1]。机体感染HIV后,P24抗原是较早能从血清中检出的病原学标志,感染后约2~3周即可检出,1~2个月左右进入抗原高峰,然后随着机体抗体的逐渐产生,由于抗体的中和作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游离性抗原很少,甚至会低于监测水平,机体进入无症状感染期。疾病后期,随着病毒的复制增强,免疫系统逐渐破坏,P24抗原水平会再次提高作为HIV活动性感染的标志。而HIV抗体的检测存在一个窗口期,一般平均为2~3个月,但95%以上HIV-1感染者产生抗体的时间是在感染后6个月以内[2]。P24抗原在血清抗体阳转前2 d~18 d即可检测到,因此HIV-1 P24抗原检测可作为HIV抗体检测窗口期的辅助诊断[3],也可检测疾病进展、进行药物疗效评估等。

1 P24的组成特点

P24抗原是HIV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病毒的包装和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失P24病毒将无法正常组装。HIV在病毒“大家族”中的定位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组,为球形颗粒,直径约100~120 nm。典型的HIV-1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正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包括逆转录酶(P51,P66)、整合酶(P32)和蛋白酶(P11)。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白(P24、P17)。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特异性糖蛋白。HIV基因全长约9.8kb,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和env)、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子)和4个辅助基因(负调控因子、病毒r蛋白、病毒u蛋白和毒粒感染性因子)。在HIV病毒3个结构基因中,env的变异率最高,gag和pol比较保守。P24蛋白是gag基因编码55kD的前体蛋白经pol基因编码的蛋白酶的加工后产生的,因此P24蛋白氨基酸顺序在HIV各病毒株之间高度保守,使P24在HIV-1感染的检测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 P24的临床应用

P24抗原检测技术是常用的HIV抗原检测。在下面几种情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HIV感染早期 抗体出现前的一段时期称为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中虽检测不到抗体,但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含有艾滋病病毒而具传染性。在此期间:血清HIV抗体阴性,可检测到病毒RNA和病毒衣壳蛋白P24抗原,还有变化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P24抗原检测是HIV早期感染检测的重要手段。在HIV抗体检测中,遇到2种初筛试验均为阳性或一阴一阳而WB阴性时,不能轻易报告阴性,尤其是近期有高危行为者或有急性流感样症状者。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可以进行HIV-1 P24抗原或HIV核酸检测,并于2~3个月后复查抗体,以减少漏检率。

2.2 监测病程进展和预后的判断 病毒蛋白P24抗原的增加与病毒的复制相平行。当P24抗原浓度再次在血清中升高,意味着病毒的大量繁殖和免疫系统的破坏,提示感染者进入或即将进入艾滋病期。监测P24浓度变化可以反映病情进展,为控制和治疗艾滋病提供试验依据。

2.3 HIV抗体不确定 P24抗原是HIV确证试验蛋白印迹法(WB)试剂条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WB法HIV-1 抗体阳性:检测出两条env带(gp160/gp41和gp120)及gag带(P17 、P24 、P55)或Pol带(P31 、P51 、P66)。WB法中,条带P66和P24,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常见的反应抗原,特别是P24抗原,检出率达100%。有研究[4]表明,没有HIV 感染危险的献血员发生WB 不确定结果的频率大于20 %,主要是针对P17 和P24 的反应。另有研究[5]指出,在没有HIV 感染的人群中,HIV-1 的P24 抗体阳性率分别是:健康人群0.67 %,普通患者13 %,表皮T 细胞淋巴瘤患者24 %,孕妇0.1 %。这些结果显示:HIV 抗体不确定结果比较常见。不确定结果绝大多数是非特异性反应,一般可能与血清标本的加热、高胆红素水平、溶血、类风湿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多次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等因素有关,还可能与HIV 病毒抗原与宿主细胞成分的相互交叉反应有关,也与受检者个人的生活环境有紧密关系。

2.4 鉴定新生儿感染,预测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HIV阳性孕妇所产下的婴儿体内可能含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抗体检测易出现假阳性。而 P24抗原检测可用于鉴定婴儿是否感染,在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诊断中与RNA检测相当,与HIV核酸检测具有可比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5 药物疗效评价 随着技术的进展,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P24抗原的检测逐渐从主要用于窗口期辅助诊断,发展到用于临床疗效评价。我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大部分是在基层且分布广,病毒载量检测费用高,对仪器和操作人员要求也高,很难在基层普及,很大地阻碍了疾病的控制。P24抗原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于普及。

3 P24抗原的检测

HIV-1 P24抗原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IFA)等技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24抗原技术是检测HIV感染最敏感的方法。其原理是用已知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加入待测血清,若血清中含有P24抗原则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在酶标仪读取结果。此法易受干扰物质影响产生假阳性,因此需用中和试验加以验证。由于HIV-1感染者P24抗原含量少且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影响P24抗原检出,另外方法灵敏度低,使P24抗原在HIV感染诊断中与病毒核酸检测相比没有优势。近年来,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检测灵敏度[6],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免疫复合物裂解检测法(ICD) 该法是用酸、碱处理或加热的方法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从而增加P24抗原的浓度,提高P24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热处理方法比酸碱处理方法更能提高P24的阳性检出率。一般认为P24-ICD 的检测敏感性为90 %[7]。

3.2 超敏感酶免疫测定法(UEI) 该法是利用高亲和力抗体浓缩富集血清中的P24抗原,然后进行检测P24。该法敏感性好,特异性强,检测阀值为0.24 pg/mL,并且与HIV抗体的ELISA检测相比,可提前12~20 d检测到P24抗原。

3.3 免疫吸附电镜法(ISEM) 该法是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与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力相结合,实现对病毒颗粒或病毒可溶性抗原的直接特异性检测,灵敏度高,但需要精密仪器,操作较复杂。

3.4 线性免疫酶测定(LIA) 是第4代HIV抗原检测技术[8],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缩短了检测窗口期3~6 d,特异性高达99.84%,检测阈值为0.01pg/mL。

3.5 荧光联结抗原定量法(FLAQ) 该法是将抗P24/P27单克隆抗体包被的聚苯乙烯微球与待测样品、荧光标记物的抗P24/P27以及裂解液混合后孵育,再借助流式细胞仪直接测定单个微球上的荧光强度,不需洗去未结合的检测抗体,再做出标准曲线对P24/P27抗原进行定量分析[9]。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检测限为0.1~100 ng/mL。

4 P24抗原的应用总结

在人体感染HIV后的10~14 d内,病毒RNA水平是呈指数上升,之后下降并保持在持续稳定的水平,机体进入HIV无症状期[10]。P24抗原水平随着病毒RNA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急性感染期就可出现,被认为是病毒复制的间接性标志。P24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临床检测稳定,其出现又早于抗体,可作为HIV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是窗口期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P24的常规检测方法是ELISA,新的灵敏度高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复合物裂解检测法(ICD)、超敏感酶免疫测定法(UEI)、免疫吸附电镜法(ISEM)和线性免疫酶测定(LIA)。用高灵敏度的P24检测方法诊断艾滋病将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避免漏检,同时可对治疗艾滋病药物进行疗效评估、判断预后和监测疾病进程,也在预防母婴垂直传播和抗体不确定等方面有一定用途,并已应用在第四代艾滋病检测的ELISA试剂盒中,临床价值较大。2004年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Dr.Gallo[11]的实验室的1篇有关高灵敏度检测P24抗原的研究综述指出:P24抗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得以大幅提高,并认为这可以作为低成本、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的替代昂贵的RNA测定方法的一种方法。目前P24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仍较低,还不能完全替代病毒RNA测定。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是P24诊断方法改进和试剂开发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ow BC.‘Noise’ in microbiological screening assays[J].TransfusMed,2000,10(2):97~106.

[2]约翰G,巴特利特,乔尔E,等.邵一鸣,蒋岩,栾文民,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Groopman JE.Curr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 IDS:an introduction[J].Rev Infect Dis,1999,12(5):908~911.

[4]Groegoulias VA,Malliaraki NE,Theodoropoulou M,et al.Indeterminat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 type 1Western blot may indicate an abortive infection in somelow-risk blood donors[J].Transfusion,1997,37:65~72.

[5]刘民,刘军,喻达,等.北京市1292 名医务人员AIDS相关知识态度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4):130~133.

[6]岑柳仙.HIV 实验室检测概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2):192~193.

[7]Bernard M,Branson,MD.Rapid Test for H IV Antiboby[J].AIDS Reviews,2000,(2):76~83.

[8]Abravaya K,Esping C,Hoenle R,et al.Perfomance of amultiplex qualitative PCR LCx assay for detec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group M subtypes,group O,and HIV-2[J].J Clin Microbiol,2000,38(2):716~723.

[9]Hayden MS,Palacios EH,Grant RM.Real-time quantitation of HIV-1 P24 and SIV P27 usingfluorescence-linked antigen quantification assays[J].AIDS,2003,17 (4):629~631.

[10]Lackritz EM.Prevention of HIV transmission by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developingworld:achievement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J].AIDS,1998,(12):81~86.

[11]骆利敏,黄建生,李明.应用NASBA定量检测HCVRNA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2,2(1):64~66.

(收稿日期:2011-06-17)

上一篇:经静脉注毒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基于美沙酮替代治... 下一篇:长期使用中医药治疗的HIV感染者肾功能情况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