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中的数学思考

时间:2022-03-30 05:58:21

简约中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和分析概括等活动,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性与简洁性。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复习旧知,铺垫引路

1.首先,我们一起进行课前检测。

(1)口算10道题。

(2)复习加法及乘法运算律的字母表达式。

(3)复习乘法的意义。

2.集体交流,自我评价。

【评析:课前复习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而乘法意义的复习重在沟通其与验证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获取分散难点。】

二、课堂新授:猜想验证,感悟积淀

(一)感知特点

1.老师这儿有三道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看谁反应最快。

(1) 张师傅每分钟做20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30个零件,5分钟后他们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

(2) 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老师买3套这样的衣服要多少元?

(3) 如右图:黑色长方形和白色长方形的面积共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分别说说想法并列式。

(1)(20+30)×5=20×5+30×5

(2)(65+35)×3=65×3+35×3

(3)(8+4)×3= 8×3+4×3

3.猜一猜:这三组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用等号连接的算式叫等式。

4.验证:为什么可以用“=”连接?谁来验证一下?

生1:第(1)题的左边和右边算的都是5分钟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所以相等。

生2: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如8+4=12、12×3=36,右边是24+12=36。

生3:我们还可以利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等式的成立。

5.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等式的成立。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4: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7.(1)像这样的算式你能说几个吗?谁来?

(2)老师这儿也有三个算式,你能根据左边的提示写出右面的算式吗?

72 ×(30+6)= 42 ×2+35 ×2= (+)×=

【评析:由猜一猜到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验证,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考,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探究规律

1.同学们,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能说完吗?能说多少个?有没有人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算式呢?

2.板书结论:(a+b)×c=a×c+b×c,a×c+b×c=(a+b)×c。

【评析: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发现写不完的问题,激发认知冲突,产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从而结合算式的特点,自然地抽象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3.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4.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分配”这个词语的?

5.也就是说,c是a和b公共的朋友。我们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只要找准这个公共的因数,就能巧妙地解决问题。

【评析:理解“分配”这个词语的安排重在利用已有的算式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的含义,同时也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具体问题埋下伏笔。】

(三)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猜一猜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验证、得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你们想运用吗?有信心用好吗?行,咱们一起来闯关!

三、课堂反馈:巩固应用,优化方法

1.第一关:比比谁的应用能力强。在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在圈里填上运算符号。(培养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

2.第二关:比比谁的眼睛亮。在得数相同的算式后面打“√”。(在判断正误的过程中,找准问题的根源)

3.第三关:比比谁的速度快。(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第四关:比比谁的统计能力强。(运用简便方法统计数据,体会优越性)

5.第五关:比比谁的应变能力强。(体会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减法运用)

6.评价: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请对自己在闯关中的表现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评析:通过学生的练习交流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简洁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数学习惯。】

四、课内阅读:巧妙总结,趣味解析

1.同学们,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我们生祠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写数学小日记的比赛。老师选取了一篇获奖文章,供大家阅读,看看你能收获什么。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地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举个例子来说吧,如(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9-8)×7=9×7-8×7=63-56=7。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2.数学知识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有效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就会产生更多的惊喜。刘老师班里的学生就利用乘法分配律写出了这样两道算式,你能解读其中的含义吗?

(爸爸+妈妈)×我= 爸爸×我 +妈妈×我

我×(爸爸+妈妈)= 我×爸爸 + 我×妈妈

【评析:本环节以数学小日记为载体,以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点,延伸出精彩的趣味解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3.同学们解读得真好!老师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

总评:

本节课,从整体思路看,着力于将简约作为明线,将数学思考作为暗线。

从教师的教学看,尽力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地把教材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呈现一种简约而又充实的张力。旧知的复习涵盖口算、学过的运算律和乘法的意义,在思考中逐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新知的学习从三道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综合算式入手,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产生字母表示数的需要,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练习的呈现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力求体现思维的层次性;知识的总结以阅读的形式实现能力的提升,趣味解析的安排诠释了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

从学生的学习看,既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又动口总结、动手运用,旨在用最简易的方法蕴含数学思考。在学生验证等式、归纳总结表达式、巩固应用乘法分配律时,都尽力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发现,以求将方法真正内化。

从整个课堂教学的生成来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是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的,我们该如何让这些生成变得更为自然与深远?如何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变得更为丰富与深刻?这些则成了我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想:或许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在简约中有效达到目标,才能让学生的思考透露出凝练与智慧,才能真正彰显数学课的魅力。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认识比”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下一篇:“有趣的七巧板”数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