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18例

时间:2022-03-30 01:15:15

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18例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股骨干骨折,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行外固定架固定。结果:18例患儿骨折均一期愈合,骨骼发育正常,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早期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等优点。

关键词 小儿股骨干骨折 外固定架固定

小儿股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现在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使其发生率逐渐升高,伤情也较复杂,外固定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并迅速发展[1]。本研究对小儿股骨干骨折根据伤情及骨折类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和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小儿股骨干骨折22例,男11例,女7例,年龄7~12岁,骨折为横型、斜型及螺旋型。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类型,横型、短斜及短螺旋型骨折,采用透视下闭合整复外固定架固定,共12例,成功9例,3例失败。做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9例,采用内固定5例,4例骨折稳定未行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病例均在中、上1/3处骨折,复位难。手术多在全麻或连硬麻醉下进行,先在C型臂透视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时特别要注意内外翻和旋转畸形的纠正,复位满意后在助手维持位置的状态下,上下分别穿两枚固定针,穿针完毕,再次复位,固定好外固定架,针孔用酒精纱布包扎。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选前外侧切口,长4~5cm,显露骨折端,一般用1~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再用外固定架固定,应减少骨-架间距离于2cm左右,维持外固定架的高强度,增加整体的稳定性,减少骨折移位[2]。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一般用于长斜、长螺旋型骨折。在所有病例中未见粉碎型骨折。穿针一定远离骨骺,本组手术穿针距骨骺至少保持4~5cm距离,以免影响骨骺发育。

结 果

本组18例患者均随诊,随诊时间5~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移位、畸形及骨不连发生,愈合时间2~3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个月左右拆除外固定架,因使用可吸收螺丝钉,所以不需要取出内固定。有6例出现针孔感染,以近端针孔多见,经局部滴酒精及应用抗生素,炎症均得以控制,无骨髓炎形成。

讨 论

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指征,一般适合股骨干中段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对稳定性骨折,一般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小切口,简单内固定,有限的内固定可使骨折精确复位,降低骨不连的发生,又便于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且固定简单可靠,感染率低,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3]。

儿童骨骼的特点是骨膜厚,骨折愈合快,但骨两端有骨骺,骨骺受到刺激会使生长速度加快,骨骺损伤时会使骨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如果穿针操作时,操作损伤或刺激骨骺就会造成肢体不等长,而一个骨骺不同部位分别受到损伤将会导致肢体发育畸型。因而儿童近干骺端的骨折不易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且穿针时要尽量远离骺线,固定针在达到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细针。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时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骨膜,对骨折周围的组织损伤少,不破坏局部血供,伤口内无异物,有利于骨愈合和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4]。

应用外固定架,减少或避免了“骨与关节固定综合征”的发生,临床观察表明,骨与关节长期固定可以引起肢体的疼痛、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组织疏松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肢体的废用及应力遮挡。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肢体能早期活动,减少了肢体的废用时间,因患儿体重小,一旦骨痂形成,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早负重行走,使骨折端处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微动的应力刺激环境中,促进骨折愈合。长期应用外固定支架,也存在应力遮挡作用,一旦骨折临床愈合,及时拆除外固定支架。

本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的并发症,仅限于针孔感染,未见其他并发症,但针孔感染常见,以近侧针孔多见,经应用抗菌素、局部滴酒精及换药等处理均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保留外固定支架到骨折愈合,没有形成骨髓炎等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张曦,盛永华.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3,15(6):547-548.

2 郑男生,黎早敏,林坚平,等.外固定架生物学固定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4):474-475.

3 王卫华,李巨才,刘国庆,等.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7,3(3):173-174.

4 胡向炳.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开放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2):120-121.

上一篇:胫骨骨折的诊断治疗体会 下一篇: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跖骨骨折42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