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浅析

时间:2022-03-29 04:24:25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浅析

摘 要:古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是对古汉语词义特别是词的本义的掌握。通过分析字形辨析词义,是掌握古汉语词义的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古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就分析字形辨析词义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和步骤作了一些浅显的分析。强调了析字辨义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汉语 词汇 析字辨义

古汉语词汇历来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古汉语词义的掌握是学好古汉语词汇的基础。通过分析字形辨析词义,是掌握古汉语词汇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分析字形辨析词义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探求字义,是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因为汉字造字的特点是“因形示意,意寓形中”,字形与词义有着密切联系,一般通过分析字形就能够了解这个词的意义。例如“豆”,今多用作“大豆”“小豆”“豆制品”之义,而其古义指的是“盛食物的高脚器皿”。如:

(1)昂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刘基《卖柑者言》)

(3)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例(1)、例(2)中的“豆”指的是“木盘”或“瓦盘”;例(3)、例(4)中,“豆”是量词,“一豆肉”“一豆羹”意思是“一盘肉”(羹,古义是“带汁的肉”)。后来,“豆”假借为“菽”,才表示“豆类植物的总称”。如《齐民要术·种豆》:“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但“豆”作为“器皿”义在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还有用例,若不注意分析,有时容易出错。

这类词在古汉语中有很多,按照本义去解释,才能正确地理解句意,否则,就会发生错误。又如“何”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疑问代词用,但在先秦古汉语中还表示其他的意义。《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表示“担负”“背着”等义,是“负荷”的“荷”的古字。“何蓑何笠”意思是“背着蓑衣,背着斗笠”。“何”的古字形是“”,是一个人担负着东西的象形。

如果结合字形分析,弄清了这些词的意义,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作品的句意。因此,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掌握本义,是古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

另外,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一个词往往不止一个义项,在古文中究竟用的是哪个义项也难以确定。如果从掌握词的本义入手去弄懂各个义项,就能提纲挈领,以纲带目地掌握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例如:“本”在古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

①树根: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②根源: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韩非子·有度》)

③根本:今背本而趋末。(贾谊《论积贮疏》)

④主要的: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晁错《论贵粟疏》)

⑤本来: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在这些义项中,哪个是“本”的本义呢?“本”是指事字,从木、从一。“木”和树有关,符号“一”在木下,指示其意义所在,可见“木”的本义应该是“树根”。

二、如何通过分析字形辨析词义

要正确地进行析字辨义,首先要了解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古汉语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有一套专门的理论,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里提出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涉及到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主要是前四种。在汉字体系中,形声字最多,其次是会意字,象形、指事字最少。象形、指事字虽然少,但对析字辨义来说却很重要,它们是构成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零部件,可以直接通过对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字形分析来掌握词义。例如,“豆”的古字形是“”,从“豆”的金文字形看,像一个有盖的高脚杯子,“豆”字最上面一横代表盖子,下面的“口”指容器,用来装盛食物,两条竖线是高脚,最下面一横表示底座。从字形分析看,“豆”是一个象形字,是古人按照它的形状画下来的,本义就是“盛食物的高脚器皿”。又如,“末”的古字形是,像一棵树,树梢处有一横,以指示意义所在,是一个指事字。根据字形分析,可看出“末”的本义就是“树梢”,词义和“本”相对。

析字辨义是掌握词本义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掌握了析字辨义的方法,就能够按图索骥,了解众多的词义。

其次,析字辨义一般要以古文字为基础。因为从古至今,汉字发展到现在,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字在今文字(主要是隶书、楷书及简体字)中已看不出其意义所在了。所以,通过字形辨析词义一般要用篆书,甚至金文和甲骨文。如《诗经·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中“行”字,《说文》:“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意思是“步行”。其实,“行”是象形字,甲骨文为“”,是“四通八达的道路”的象形,而许慎在《说文》中的解释是依据变形的篆书分析的,难免误释。因此,要正确地掌握一个词的意义,还必须学点古文字学的知识,多查找《甲骨文编》《金文编》和《古文字类编》等工具书。

三、分析字形掌握词义的步骤

分析字形掌握词义,先要弄清词的形体结构,看它属于四种汉字结构中的哪一种,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独体字是纯表意的文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这两种字形表义直接明了,一般通过对古文字形的分析都能得出它的确切意义。所以,我们析字辨义的对象主要是合体字,它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在辨析这两种字时,首先要抓住字词的表义部件,即形符。

对形声字来说,掌握了形符,就可以根据形符推断这个词的众多义项中哪一个义项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哪些是假借义。因为形声字的形符是表示意义范畴的,与形符意义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本义,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而与本义没有联系的就是假借义。如“顾(顧)”字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意义有以下几种:回头看;看;拜访;照顾;反而。“顾”的形符是“页”,声符是“雇”,“页”是一个象形字,像人头之形,本义是“人头”,故以“页”作形符的字,本义应与“头”有关。在“顾”的众多义项中,“回头看”与形符“页”的关系最密切,所以是本义,其他的则是引申义,最后一项是假借义。

分析字形掌握词义,要将会意字与形声字区分开来。要把这两种字辨析清楚,最主要的是弄清字的构字部件在字中的关系。会意字和形声字虽然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但构件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会意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的构字部件全部表义,字义是各义符的组合。而形声字的构件是一部分表义,一部分表声,音义各占一半,形符只表示意义范畴。如“炙—灸”,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怎样辨析它们的字形和词义呢?先看“炙”,这个字是由“肉”和“火”构成,意思是“用火烤肉”,而“炙”的本义就是“烤肉”,故“炙”是会意字。再看“灸”,是由“久”和“火”构成,“灸”的本义是“用艾火烧灼”,“火”和“灸”的意义有关,可知是形符,而“久”和“灸”的意义没有联系,但声音相同,可知是声符,因此,“灸”应该是形声字。在词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教会学生掌握析字辨义的方法和步骤,以便准确地理解词义,掌握古汉语众多的词汇意义。

总之,分析字形辨析词义是古汉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要注意借助分析字形来理解词汇含义。掌握了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必然联系,能够更为灵活地理解古汉语中的词汇意义,提高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分析字形辨析词义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古代文献作参考例证,否则就有可能失于主观臆测,错解词义。需要指出的是,分析字形辨析词义只是古汉语词汇教学的一部分,更多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汉典[M].古籍在线版.http:///

[2]颜亨福.常用文言实词讲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3]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杨毅华 云南昭通 昭通学院中文系 657000)

上一篇:《汉语大词典》引《佛国记》简析 下一篇:世上差点儿没有邓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