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着力“五问” 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22-03-29 12:45:53

课堂着力“五问” 实施有效教学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无效的提问,是空耗学生学习动能,是“毁人不倦”的提问。问法有若干种,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在于多,有效就行。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思维,“问”激情,“问”创造。

关键词:重点;难点;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66-0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靠提问来实现。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实现教学反馈的最基本方式,师生间的对话、评价也是一种间接、变相的提问。数学知识的呈现是抽象的、静态的,枯燥乏味的,同时课堂时间、资源有限,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思维耦合,要节约学生的思维成本,紧紧把握教材特点,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问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问“三维目标”达成处

提问要有目标性,要紧扣动态目标,教师应以吃透认知目标、发展情感目标、强化操作目标为基点,围绕教材中心,结合班级学情,使设计的问题明确易懂。同时课堂提问还应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注重深度、广度、坡度并举,情境性、生活性、趣味性相融合。通过问题的准确切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向“三维目标”集结。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初始目标是让学生知晓替换的含义,明确等量代换中变质不变量。在新授课的源头就预设这样的提问:

师:同学们有零花钱吗,纸币还是硬币?陪小宝宝坐超市门前的电动马,和家人乘坐无人售票车用纸币还是硬币?

生:纸币、硬币都有,坐电动马、乘坐无人售票车需用一元的硬币,纸币不行。

师:坐电动马、无人售票车,万一手中只有纸币,又要急于上车,该怎么办?

生:找小卖部或超市,兑换成一元的硬币,一张十元换十枚一元硬币。

通过换一换、等量代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唤”出学生曾有的亲身经历,让思维直奔本课主题——替换。

二、问重、难点突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难点是方法、规律的发现与寻找,一个难度大的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逐步诱导,层层推进。重点是综合运用方法、规律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标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方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性质的发现与总结,在突破难点时分层设问,步步为营。

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本课的核心内容,环环紧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问新、旧知识连接处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发展性。新旧知识间总有点、线、面的关联,也有断层,但总能找到一个支撑点、平衡点。所以教师要积极注重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合理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须借助转化的策略,将圆割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通过设问充分唤醒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让旧知来引领。

先指名说出以前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些面积公式的?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转化成长方形后得到的,三角形、梯形又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得到的。

师:对,是转化的策略,今天我们学习圆的面积也采用转化的策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通过合理提问、追问,使知识的传承、掌握,有了更便捷的通道,每问都问在了理解的疑难处,沟通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知识框架轻松构建。

四、问知识间混淆处。

小学生受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事物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不确定性、差异性、滞后性,而差异性愈小的相关概念愈容易混淆。同时积累的内容、公式、规律多了难免混淆不清,这时教师的讲解、练习,应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摇摆不定处设问,在易错、易混处设问。

教学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出现偏差,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比设问,纠偏混淆处。

五、问知识创新处。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课堂提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点,积极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自身潜力去想象、创造、拓展知识领域,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

在学生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后,出示一个标有里面数据的玻璃缸(有盖、可倒置)

师:现在玻璃缸里装半缸水,观察一下整个水也是一个什么体?而且水的长、宽和玻璃缸的什么一样?高呢?

生:水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方体,水的长、宽与玻璃缸里面的长、宽一样,高是原来玻璃缸高的一半。

师:老师现在把玻璃缸横放,你想到或发现了什么?

生:水的体积没变,还是原来那么多的水。水的长变成了原来玻璃缸里面的高,宽还是原来玻璃缸里面的宽。

上一篇:创设多种情境 改进生物教学 下一篇:向热闹的课堂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