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科渗透 拓展语文教学新空间

时间:2022-03-29 11:51:35

实践学科渗透 拓展语文教学新空间

初中语文课程可以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知识,就教材本身来说,涉及面广、涉及事物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所比拟的。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能适当地兼顾边缘学科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联系化、科学化,做到以较少的时间学到较多的知识。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教学。

一、数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好语文,可以使人的思维正确、思路清晰,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组织、综合的能力,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语文教材中不少内容与数学知识有关,如《统筹方法》,本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再如,教“肯定句和否定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的 “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学习,就能简单、明了、准确地判断出陈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

二、拓展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古代的诗、词、曲赋和大批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产生的过程等历史知识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这些文史知识,涵盖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诗歌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君子于役》时,就要介绍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中期,以及当时奴隶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来讲授诗歌的内容,学生就易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再比如,讲授《活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介绍作者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时,就可以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对象、特点等。因此,渗透历史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展地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学科知识向语文学科渗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尤其突出,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卧看牵牛织女星》《月亮上的足迹》等。要教好这些课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但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例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中国地理》中的“地球的五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有关知识。上课时可以先展示有关的挂图,让学生对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有立体感的印象,找出我国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最后强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三峡》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以便学生对三峡的地形、地貌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更能感性认识到三峡险峻美,更利于教学进一步展开。

四、拓展物理、化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理、化知识的有《在声音的世界里》、《万紫千红的花》等,虽然篇目不多,但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万紫千红的花》既有生物知识,如色素、花瓣、胡萝卜素等的介绍,又有理化知识的运用,如花青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现象,花内色素随着温度和酸、碱的浓度变化而变化等原理,最后说明了人们爱花的原因,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夏夜行船”一段时,可以强调“……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是如何形象贴切而又含蓄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坐船(车)的体验谈谈其是如何感觉船(车)行驶(物体运动)的快慢的,从而引出判断物体运动的状态,与选择参照有关这一原理。文中观察者以行船作参照物,因为他与船的位置没有任何变化,觉得船走,而是河岸的山迎面而来,于是便产生了“连山向船尾跑去,我却还以为慢”的判断结论。这里就渗透了物理的相关知识。再如,“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等古诗文都涵盖了物理中的“参照物”原理。

五、融入音乐、美术,让语文学习更加愉悦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美术中丰富的色彩、音乐中美妙的旋律,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对于提高学习效事是不无裨益的。这一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眼、耳、口、手、脑等多个器官的功能,使之全方位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达到听、说、读、写、思等浯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除此之外,它将左右脑协凋起来,同时开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重活动。我在教读《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诗人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将音乐、美术引入语文课堂的方法,通过自读、听读、视图三个环节来完成。具体步骤:自读全诗,总体了解全诗内容;听读配音朗诵,体会音乐语言表达出的情感色彩,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悲伤、哀婉的气氛,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投影出诗的前两句的画面,学生更直观理解诗的内容。美术、音乐与语文的有机结合能变无意为有意、变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这是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适当地把其他学科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把握好“导”的时间、内容、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无疑不是一个好做法。

上一篇:国际法院判决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资产的计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