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术后患者脱机困难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

时间:2022-03-29 08:45:01

脏术后患者脱机困难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脱机困难应用中的护理。方法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和的机制 实施方法 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8例俯卧位通气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对患者做好细致的护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护理;体会

俯卧位通气是指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prone position,PP) 进行机械通气。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1976年Piehl等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1]。

常规心脏手术患者需要全麻气管插管以及肺塌陷、上呼吸道反射消失、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镇痛剂的使用、术后疼痛损害了呼吸动力,因此心脏术后患者更易并发肺部疾病导致脱机困难[2] [3]。

1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和的机制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和的机制主要包括1.增加功能残气量2.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3.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4.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5.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6.改变胸壁的顺应性。

2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氧合障碍的患者,有些患者是不能使用俯卧位通气的:脑水肿、颅内高压、急性出血、脊柱损伤、多发创伤、锁骨骨折、面部骨折、近期腹部手术、妊娠和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建议不要采用俯卧位通气,这类患者不能耐受剧烈的改变。Fridrich等研究观察了148例施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其中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转至仰卧位进行心肺复苏的只有6例,发生率只有4%。由于对肥胖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是把肥胖列为相对禁忌症。

3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8例,女2例,男6例,年龄18至65岁,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间3~7天,6例治愈,2例好转。全部患者俯卧通气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波动平稳,8例患者氧合情况均明显改善,无严重的并发症。

4 实施方法

4.1

为患者俯卧位通气操作前应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原发病、意识状态、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状态、局部伤口和皮肤情况,排除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禁忌证。清醒患者应向其说明翻身的必要性、翻身的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理解、合作。充分镇静与适当约束,为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适,可以采取适当的肢体约束和药物镇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镇静和(或)肌松剂,但必须加强监测和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4.2

由3~4名经过培训的专业医护人员实施治疗。转换俯卧位时,先将患者平移至床一侧,向病床对侧翻转,使患者侧卧,而后将臀部、肩部后移转至俯卧位。头偏向一侧,用头圈固定;双肩下垫软枕,骨盆下垫一大三角软枕,使腹部悬空,防止腹主动脉受压,影响静脉回流,两侧手臂向上伸直放于头两侧,整个过程必须保证气管导管、呼吸机管道、静脉导管及其他引流管等通畅。安置好病人后将心电图电极片及导线安置于病人的背部,放置位置与仰卧位时一样。

4.3 目前对俯卧位通气的持续时间仍无明确报道,不同患者其治疗时间与效果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患者每阶段病理变化的程度不同有关。8例病人均采取实施俯卧位通气3小时,每日两次。临床研究报道俯卧位通气时间45min至36h不。判断治疗有效的唯一指标是PaO2。

5 护理措施

5.1心理护理

长期使用呼吸机加之对病情缺乏了解而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对预后感到失望,给患者带来濒死感。护理人员应细致耐心的讲解该病有关知识及治疗方法,使患者情绪稳定,减少神经体液反应对肺动脉和肺血管的不良刺激,减少耗氧量,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5.2呼吸管道的护理 俯卧位通气时首先要保证呼吸管道的通常,避免折叠,翻身时要注意防止管道被牵拉脱落。定时给病人叩背,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以促进气体分布均匀及气体交换,促使痰液排出,促进肺泡扩张。俯卧位通气给气道管理带来了难度,要克服困难,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痰液的色、量、性状的变化。气管插管的病人要防止插管脱落,测量记录插管的深度。口腔分泌物多的病人,需要及时吸尽,也可垫上软纸或敷料,并及时更换,保持固定插管的胶布的干燥,并保持合适的气囊压力,防止插管脱落。

5.3引流管的护理 翻身前应夹闭各引流管,并放掉引流袋中的液体,以免翻身时引流液逆流而造成感染,如敷料有污染或渗液应先更换。翻身时由一人专门负责,翻身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及有效引流,避免管道折叠,脱落。

5.4 动、静脉置管的护理 有动脉和深静脉置管的病人翻身前应妥善连接导管并用胶布固定好,保证足够的输液管道长度以免置管脱出,俯卧位后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动脉波形是否正常,定时冲洗防止管道堵塞。

5.5 皮肤的护理 俯卧位时由于身体前面的皮肤持续受压,容易使皮肤破损,需密切关注皮肤的完整性,防止神经病变,避免任何关节过度伸展或受压,各部位轮流减压,调整各支撑物以解除压力。下肢护理应避免膝部与足趾受压迫。

5.6 镇静的护理 俯卧位通气时病人的不适大大增加,因此神智清楚的病人应给予充分的镇静。当病人出现烦躁现象即有明显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及气道压力增高的表现,需适当加大镇静或肌松药,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与固定防止管道脱落。

6 讨论

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大部分患者的氧和状况,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等无明显影响,操作简便、无创、无需特殊设备,加强监护和护理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用于心脏术后脱机困难患者的辅助治疗。但有关实施的最佳时机、频率、持续时间等还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Piehl MA ,Brown RS. Use of extreme position chang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 ,1976 ,4 :13 C 14.)

[2]Kirsh M,Rotman H,Behrent D et al. Compications of pulmonary resection.Ann Thorac Surg 1975;20;215-236

[3] 陈建裕,陈来娟,金丁萍,等.俯卧位通气病人的监测与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5-496.

[4]陈海珍.俯卧位辅助通气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4(23):220-221.

上一篇:遵义市某烟厂人员体检结果分析 下一篇: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