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内涵

时间:2022-03-29 04:43:40

摘 要 解说词是对画面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文体,在纪录片中,解说词不仅能够起到解释性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加深观众理解,阐述导演和编剧思想,深化主题,引发深思。本文从解说词的特性、与画面的配合关系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探讨解说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独特写作手法,在于探究纪录片中,解说词独具魅力的表达效果,从而知道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关键词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19-03

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是对于真人真事的社会生活或者生活状态进行表达描述,通过艺术性的加工和表达,引发人们思考的视听作品。纪录片的艺术加工,包括剪辑、动作和镜头设计、同期声、音乐以及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解说词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说词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纪录片的成功与否。而解说词不同于摄像和剪辑,后两项是属于技术或者视觉上的,而解说词的写作,比较倾向于文学和心理上的效果。

1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及功能分析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说词能够提高一部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研究纪录片发现几乎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解说词的出现,由此可见,解说词对于纪录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1.1特性

解说词的写作不能天马行空,解说词不是播音稿,并不是说只要语言流畅,文笔优美,就是一篇成功的解说词,解说词是视听作品的一部分,它与视觉画面的关系,注定了它有着独特的特点。

1.1.1画面性

画面性是解说词的本质特性,对于解说词而言,要充分考虑与画面的结合,如果不考虑画面而只是注重解说词的表达,那么它只能算是一篇播音稿,而不是一篇完美的解说词。解说词最大的功能是辅助画面进行阐述,将画面无法完全表达的、隐藏于画面之外的东西通过解说词来呈献给观众,从而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解说词的写作必须和画面结合,画面通过解说词来补充,解说词通过画面来表现。

1.1.2思考性

在纪录片中,画面和解说词同样重要,对于观众而言,画面是直观的,能够一眼看明白的,而解说词是文字的表述,它所承载的东西,能够让观众进行思考。解说词的写作虽然要求尽量口语化,但是口语化并不是指的解说词能够浅显直白毫无内涵,而是深入浅出,使观众在明白讲述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这样的解说词就能够深化主题,加长这一部作品在观众内心停留的时间,而这样,也是一部视听作品的成功之处。比如《夜与雾》中,有一段影像使人触目惊心,画面是冰冷的黑白色调,一团一团的头发堆积成山,解说词是简单的一句话:“只有女人的头发,1千克15芬尼,用来做布。”纳粹党集中营的惨无人道和超越人极限的丑陋肮脏感就扑面而来,让人过目不忘。

1.2功能

纪录片中出现解说词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解说词的出现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解释画面,在剧情片中,解说词起着交代人物关系、讲述故事情节、推进情节发展的功能,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就显得更加复杂化。

1.2.1叙述作用

在剧情片中,解说词最主要的功能是叙事,解说词在纪录片中也担负着这一项功能,对于解说词来说,叙事是它的最基本功能。在纪录片中,尤其是片子开始和段落的开始,解说词需要说明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的起始,纪录片的剧情性不强,但并不是毫无情节性,纪录片的情节隐藏在全片所有的段落中,每一段落的开端都需要将人物关系和时间地点告诉观众,对于大多数纪录片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人物关系的复杂化,而是人物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状态。这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之处,如果在剧情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许需要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的片子来表现出来,而在纪录片中,则只需要几句解说词就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在《我们的同一天》中,有一句解说词:“今天我们要拍摄萨沙第一次刮胡子的场景。”如果在剧情片中,可能会通过萨沙和其他人的对话或者其他方式来表现这是萨沙的第一次刮胡子,在纪录片中,一句话就足够了。

1.2.2渲染情感

纪录片并不是完全机械的记录,每一步片子能够存活下来,都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思想或者情感,对于纪录片来说,机械式的记录只能表示这部片子的编导对这部片子毫无感情,虽然有一些纪录片是要营造出一种无机质的冰冷机械感觉,但是它的叙述和解说词绝对不会是毫无感情的,比如纪录片《夜与雾》在这部片子中,画面是冰冷毫无机质的黑白色高调,解说词是冰冷如同利刃,但是这种画面和解说词的组合,是为了营造集中营的残酷气氛,有一句解说词是:“现在池塘里冰冷的水和垃圾,把密密麻麻的坟墓填平了。水寒冷而泥泞就如我们的记亿,战争已经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语句冰冷,但是让观众的内心非常沉重,这样的句子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对于情绪的渲染作用很大。

2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的关系

作为视听作品的一部分,纪录片解说词从文字上看,它断断续续,段落和段落之间常缺乏语言和形式逻辑上的连贯性。相比较文字的优美而言,其更加注重与画面的结合。

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结合,构成一种特定的屏幕语言。它并不只是简单的解释画面,不是依附或者从属于画面,而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比如前文提到的《夜与雾》中那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段落,画面先是一缕头发,然后是一堆头发缓慢地拉镜头,然后发现是堆积成山的头发,配上解说词:“只有女人的头发,1千克15芬尼,用来做布。”如果没有画面,只是这样的一句话,对于观众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震撼;如果只有画面没有解说词,那么一缕头发和暗色的一堆头发也不会让人清楚的明白,纳粹党用死去女人的头发来做布这一让人毛骨悚然的现象,更多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解说词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人认为解说词能够将画面解释清楚,或者能够将故事的条理解释清楚,但是对于纪录片而言,解说词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的纪录片存在着滥用解说词的现象,将解说词作为串联整部作品的主要部分,甚至通过大段的解说词将整部纪录片讲述出来,忽略了镜头效果对于观众的直观刺激,那么对于视听作品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视听结合的作品,而只是一篇优美的有声散文。

3解说词的具体表现形式

电视纪录片是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将画面、同期声、音乐、解说词有机组合起来,形成的纪录片才是真正成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这几部分中,解说词和贯穿整部作品的音乐一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熟悉解说词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部电视作品中,视与听的完美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有人偏重于视觉即镜头,有人偏重于听觉即解说,但是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对于视听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导致对于纪录片创作的片面化。

3.1配合剪辑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高超的剪辑技巧,对于纪录片而言,完全通过画面进行剪辑并不是唯一的剪辑技巧,很多纪录片的剪辑都是通过解说词进行转换的。声音的内在关联性在转场技巧上,属于相似体转场,并且,通过声音的连接,能够使整部片子显得优美流畅,行云流水一般。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中,通过解说词“有一种海珍品并不在其中,因为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到来。”将路边烧烤摊和潜水员的镜头完美地组接到一起,使这一部分显得并不突兀,如果没有解说词,只是通过画面组接的话,完全不相关的镜头组接到一起,会显得非常生硬,对于整部作品而言,就是一个明显的瑕疵。

3.2省略过程

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完全可以省略,事实上,即便是剧情片,也只是显示给观众与主题、故事相关的信息,这样能够使得剧情非常紧凑,不会给人一种冗长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经常通过解说词来简明扼要地说明过程,将不必要的过程省略。对于纪录片而言,通过长镜头的方式表现重要信息是必要的,对于信息量不大但是对于连贯性有利的镜头经常是通过解说词来说明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对于纪录片来说,卓玛寻找松茸和加工松茸在东京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是次重要情节,如果要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繁琐,所以通过解说词,短短的不到一百个字就将这一个过程省略,从而进入到下一个段落,而下一个段落或许是需要解说词和画面重点描述的段落,也有可能仍旧是一个简略的过程性描述,这个主要看段落和主题的关系。

4解说词的表达运用

4.1同步于纪录片的画面

在以前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是不可能同步的,也就是说解说词一般都是和原有的画面独立分开,两者属于不同层面的东西,而且,解说词本身也失却一定的客观性,带有很大成分的主观色彩,大部分属于制作者的单方面热情洋溢的说道。随着时代的进步,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纪录片的解说词地位逐渐被提高。有了不同的运用方式。画面与解说相互配合的方式都是现代众多的纪录片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所熟知的《动物世界》当中看出。在整部的画面中,真实世界的动物不同于动漫,他们的语言一般人也无法解读,因此需要一定的带有客观意义的解说带领我们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长相特征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在使用一些比较危险的画面或者一些正常人类无法达到的画面时,解说员需要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一些正常的推理判断对拍摄到的画面进行一系列的解说,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解说词和画面配合的难度。而如果降低了配合度,将画面和解说词分裂开来,就容易使得两者失却一定的协调性,观众虽然看过画面,但是带有很多的疑惑,听过解说词后又不容易将之前的画面与之相联系,降低他们对于整体纪录片的兴趣,而作为本身比较客观的纪录片,虽然有画面作为衬托,带有一定的色彩感,但是相对来说会比较长,单方面的画面输入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解说词与画面的同步对于纪录片的魅力提升很重要。

4.2适应于纪录片的风格

解说词是应用写作中的一种问题,专为媒体制作服务,在创作时应该保证具有完整的形象性、通俗性、精确性等的特点,不过因为不同的纪录片所需要的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在创作时所要注意的内容也就不同。

就一些要求艺术表达效果比较强纪录片而言,在描写一些风景图画等时,需要将在解说词的创作上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于文体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尽量避免使用过分口语化的表达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与画面所要传达的美感适时配合。比如一些地方旅游的纪录片在其解说词内一般都会运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简短的词语对地方的特色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够了,使观众对其有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之后会为纪录片所吸引,达到吸引游客,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

而在一些历史纪录片中,解说词应该保证面向大众,做到浅显易懂,同时为了保证原汁原味或者是说保证纪录片的古典美,纪录片中适当的使用一些古文或者古诗等,会提升整体的表达效果。如在《故宫》这一纪录片中,有一些解说词适当的运用了一些文言性质比较浓厚的句式,为观众具体的呈现出了当时的情境,提升了解说词的内涵。

4.3配合纪录片中其他电视元素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一般都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在纪录片播放的同时,还会有一些声音和环境氛围的配合,因此解说词要适时的与这些元素进行配合,达到比较好的视听效果。避免过分依赖于解说词,使得整个纪录片陷入说教之中。这也就是说解说词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需要将其与其他内容看做一个整体,制作者需要保证解说词不会占用大面积的播放时间,与声音做到一定的配合,在音乐或者环境氛围出现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时,解说词的适量提示作用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避免将观众的想象限制在画面内容中,使得他们陷于片中无法自拔。

5结论

纪录片有着独特的视听魅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同时哲理性和生动感也是不可忽视的特点,纪录片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解说词的写作有着与剧情片的念白完全不同的写作方法,在纪录片的解说词创作中,做到艺术和哲理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一篇成功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瞰[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84.

[2]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M],1980.

[3]谷风艳.GU Fengyan.浅谈电视专题解说词的写作[M].科技传播,2010(22).

上一篇: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下一篇:关于电视拍客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