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时间:2022-03-29 03:12:24

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摘要】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有效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市场方式。通过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状况,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信用评级证券投资者金融中介健全法规

一、我国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一)缺乏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不良资产的准确评级可以增加交易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的信心并引导投资者做出决策,促进证券化的顺利运作。目前我国缺乏被市场投资者认可的信用评级专业机构,现存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独立性不强出具的评估结果难以使人信服,这会直接导致证券发行成本的增加。证券化后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需求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体系不畅通,另外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增信的方式来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

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较少、法律法规不健全、管制较多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化,多数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敞口也随之扩大,需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的数量呈正态上涨趋势。但是由于保险、证券、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缺乏大的机构投资者,多数为分散的个人投资者,这也使得资产证券化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资产证券化无法顺利推行。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金融产品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未对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做出任何规定,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依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市场主体的行为很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难以真正得到维护。

(四)缺乏专业人才和操作经验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会计、金融及金融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国的从业人员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就更需要由专业人员对不良资产授信、组合、未来现金流收益、定价等各个方面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

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一)规范金融中介的运作

针对国内目前缺乏一个资质水平高、运作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为证券化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情况,一方面,针对今后大规模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可由政府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中来;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有效沟通资产支持证券的供需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有大部分的投资份额,许多实力雄厚、运作规范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和繁荣着整个资本市场。而在我国个人投资者占据了市场的多数,机构投资者的实力都不强,而且多具有较大的投机性,造成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运作。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流通需要一个良性和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这不仅要求市场自身培育和发展更多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要求政府在政策上对机构资金入市适当放宽限制,以有效地沟通市场供需,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三)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在资产证券化运作中是需要一系列法律和规章支持的。SPV作为证券化运作的核心机构,应当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证券化运作中资产的“真实出售”、SPV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证券的发行和流通等问题也应由法律做出明确的规定。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便于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都相应出台了各自的资产证券化法规和条例,我国也应当结合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并根据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具体要求出台一部《资产证券化条例》,为今后开展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会计和税收政策上,有关部门也应当做出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调整。应当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使得在证券化运作中遇到的一系列会计处理问题有规可矩、有章可循。在证券化运作中,涉及一系列的税收问题,包括资产销售过程中的营业税和印花税,证券化收益的所得税等。为了降低证券发行成本,政府对这些税赋在政策上也应给予适当的优惠。

上一篇:促进经济增长的金钥匙―信用消费 下一篇:河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