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幸福”:我们再出发

时间:2022-03-29 02:50:39

今年的“两会”,中央决策层和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民生”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十二五”开局的重中之重。

会内会外,不断被提及的“幸福”、“民生”等词汇,像阳光一样洒进人们的心里。

幸福与民生,说来似乎很抽象。有人说,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也有人说,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动。幸福,在每个人心中有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答案,它无法用物质甚至数字来衡量。但不好衡量并不意味着不可衡量。幸福也需要一些具体的条件。

首先,社会稳定是幸福的基础。“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民生福祉的源泉。近来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政局持续动荡,社会混乱,冲击经济,殃及百姓。“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这是对所有向往幸福的人们的一个警醒。

其次,幸福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感明显提高,根本就在于经济的发展,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同时,如果收入增长的差距过大,或者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也会心理失衡,牢骚满腹。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收入公平较收入增长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再有,幸福还与主观心境有很大关系。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对钱财没有贪欲,“知足常乐”,可以过得很惬意;而物质上比较富有的人,如果贪得无厌,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也不会感到幸福。

幸福之于人太重要。而国家的责任,就是为公民创造幸福的条件。

近年,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筑牢“幸福大厦”的地基。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解决系列的民生问题,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普通民众感到,在中国经济进入第十二个五年之际,全体人民“更加幸福”的脚步渐渐近了。

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幸福感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各种负担;新农保试点推进,1500万农村老人像城里人一样领到了养老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居民超过12亿人;保障性住房正在加快推进,今年就将有1000万套开工建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幸福,在一项项惠民措施中变得实在而具体。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还有一些人不那么幸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城市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农民工不幸福;全国还有贫困人口1.5亿,工薪族收入偏低,在物质上不幸福;学生负担过重,中小学生一想起考试就不幸福;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精神上不幸福;部分人虽已脱贫,但仍感种种之不公,情感上不幸福;腐败严重,纳税人心中有气,不幸福;改革尚有许多未竟课程,忧国之士不幸福。

虽然,以上只是前进中的矛盾,但也正是今年“两会”所关注的民生话题。幸福不说跑不掉,不幸福不说不得了,那是矛盾,是隐患,会影响民心,影响科学决策。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我们为什么出发?发展经济,为了什么?人们在思考。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总理的内心独白,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善意提醒和精神感召。

细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是整个报告的主题和核心词汇,篇幅最多,论述最充分,也最真实感人。报告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回应了老百姓的热切期盼,被各界称赞呵护民生细致入微,既从大处着眼,也从小处着手,不说空话套话,措施具体而细致――2011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中,都突出和强调了“以人为本”、“人民为大”。尤其是在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这项重点工作中,特别指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房价调控,物价波动,医疗、教育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倡导社会主义公平等,党和政府已经将这些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回想起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的话:“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中国改革为什么出发以及发展经济的目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让人民更加幸福”,中国再次出发。

上一篇:园区支撑带动 产业强区富民 下一篇:民生:春天里最温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