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异同与竞合

时间:2022-03-29 12:17:25

浅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异同与竞合

违约责任通常又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它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违约责任在大陆法系中被视为债的效力范畴,而在英美法系中则被称为违约的补救。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06条:在买方违约的情况下,卖方有权将有关货物和未交付的货物转卖的规定。目前,学者对于违约责任的含义的表述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后果说,赔偿损失说,法律制裁说,我国合同法第107条将违约责任定义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应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在大陆法系中常将侵权责任规定为一种债的关系,即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以请求赔偿与给付赔偿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侵权责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①侵权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②侵权责任是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③ 侵权责任具有强制性。④ 侵权责任形式主要是财产责任,但不限于财产责任。

一、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共同点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尽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但都属于民事责任,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

1. 责任主体具有平等性。二者主体都只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承担责任体资格平等,主体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支配关系,都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平等性属性。

2. 责任结果具有赔偿性。违约责任最终得以财产责任的形式表现后,赔偿性就成为违约责任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合同法》第107条、第114条第1款的规定都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赔偿性特征。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同时,还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民事措施。

3. 责任形式具有财产性。由于违约责任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而合同是最为常用的财产流转的法律形式。违约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依据《合同法》规定,主要有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定金、赔偿金,还有采取补救措施等。侵权责任制度的设立旨在制裁侵权行为,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恢复被侵权行为破坏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

4. 责任承担具有协商性。即两种责任在最后承担上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损害赔偿的方式、范围、赔偿额计算的方法、赔偿数额的多少进行依法协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酌情减免对方的责任,以非诉讼的和解、调解方式来解决。

二、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不同点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中的两种具体责任,二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主要区别体现在:

1 保护利益不同

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即是当事人所拥有的人身权、知识产权、财产所有权等权利。

2 违反义务不同

违约行为违反的是合同当事人之前的约定义务。侵权行为违反的是不得侵害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法定义务。因此,侵权行为和违约责任发生竞合以当事人存在合同关系为条件,违约责任难以使受害人的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得到补偿。

3 法律后果不同

要审查赔偿法律关系发生之前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无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侵权损害赔偿发生在前,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违约损害发生在前,双方当事人存在着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某些形式上的双重违法行为,依据侵权法已经构成违法。但依据合同法却可能尚未达到违法的程度,如果当事人提起合同之诉,将不能依法受偿;反之,亦如此。换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依侵权法提起侵权之诉,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我国合同法是允许当事人作出选择的,同时当事人在合约中也可以对追究责任的方式、范围作出明确约定。

4 归责原则不同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违约责任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侵权责任在各国法律中通常以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而对某些特殊侵权行为实行严格责任原则。我国立法在第107条将严格责任原则予以确定,同时,对于某些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对侵权责任采用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原则,实际上是采用了多重归责原则。

5 举证责任的区别

民法规定,在合同之诉中,受害人不负举证责任,而违约方必须证明其没有过错,否则,将推定他有过错。在侵权之诉中,侵权行为人通常不负举证责任,受害人必须就其主张举证。当然在特殊的侵权责任案件中,应由加害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也称举证责任倒置,但这毕竟只是特殊现象。如对于医疗事故引起的侵权诉讼,确立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分配原则。

6 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条件不同

侵权责任以损害事实为构成要件,无损害即无责任;违约责任不以实际损害为条件,如支付违约金。侵权责任的免责具有法定性,即由法律明文规定,违约责任具有任意性,即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免责条款予以减轻或者免除。

7 责任形式不同

违约责任主要采取违约金形式,违约金是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因而在违约事实发生以后,违约金的支付并不以对方发生损害为条件。此外,还有其他责任形式。而侵权责任主要采取损害赔偿的形式,损害赔偿是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条件的。此外,还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消除危险等其他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根据《民法通则》第112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但侵权责任不能通过此种办法来解决。

8 责任范围不同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在赔偿范围上只包括财产损失,对于非财产上的损害,原则上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侵权责任而言,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而且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其赔偿范围不仅应包括直接损失,还应包括间接损失。

三、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责任,侵权责任为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当某一违约行为的行为同时对对方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损害负有部分或全部责任,即该行为既符合违约要件、又符合侵权要件时,则形成民事责任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如A公司与B公司签订建房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B公司偷工减料,工程完工后。A公司工程师验房时,厂房突然倒塌,致使该工程师重伤。本案中侵权责任可分解为厂房本身的损失、工程师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未成年子女抚养费以及精神赔偿等;违约责任可分解为厂房本身的损失、继续履行义务以及违约金等。

1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主要特征

(1) 必须是同一不法行为。如果行为人实施两个以上的不法行为引起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同时发生的,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此案中,B公司偷工减料建设厂房,同时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2) 同一不法行为既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使两个民事责任在同一不法行为上并存。此案中B公司未能按照合同规定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建筑合同,属于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厂房质量问题造成了A公司工程师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3) 必须是同一民事主体。引起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同时发生的同一不法行为,是由一个民事主体实施的。这一不法行为同时符合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因而,其可能承担双重责任的主体是同一人,其可能享有双重请求权的主体也是同一人。本案中违约与侵权民事主体同为B公司。

(4) 只能发生同一给付内容。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同时并存,相互冲突,但当事人只能获得一次给付满足,如同时并存获多次满足,对行为人是不公平的。此案中,此案中A公司既可以选择侵权之诉附加提出继续履行义务和支付违约金的请求,也可以选择违约之诉附加提出支付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未成年子女抚养费以及精神赔偿等的请求。

2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取舍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有许多不同之处,对于请求权人而言,主张哪种责任直接与其切身利益相关。若请求权人在两种责任形式上暂时无法选择,可对两种责任形式下的赔偿数额进行比较:如请示权人根据两种责任提出的赔偿数额相等,则取其便利者为佳;如请求权人根据违约责任提出的赔偿数额大于依照侵权责任提出的赔偿数额为,此时取违约责任最佳;反之,则请求权人应以侵权之诉为佳,据此,请求权人不仅可以得到合同法与合约所规定、约定之赔偿,亦可获得两种赔偿的差额,在这种情况下,侵权责任之诉实际起到了弥补违约责任之诉赔偿不足的作用,反之亦然。两者互为补充,当然实际操作时,请求权人还应从不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赔偿范围等方面综合考虑。

3 我国现行法律对责任竞合的规定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我国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研究很少,甚至被长期忽视。我国《民法通则》专章设立民事责任,对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作分节规定,而且有比较统一的诉讼时效制度。在新《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司法实际中主要采用禁止竞合的作法,如对侵权性的违约行为和违约性的侵权行为,一般按违约行为处理;而对于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和产品责任案件都按侵权责任处理。这种作法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是明显的。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侵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在合同法中正式确认责任竞合制度,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因受害人会选择对其最为有利的方式提讼,从而能够使损失得到充分的补救。但这一制度只允许受害人就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择一提出请求,不能就两种责任同时提出请求。一旦发生了并用的情况,就否定了竞合的存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也承认这种竞合,在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责任竞合问题予以明确承认,并允许当事人选择两者之中有利于自己的一种诉因提讼,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应以存在其他诉因为由拒绝受理。

上一篇: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成因...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