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时间:2022-03-28 10:39:5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摘 要】阐述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是提高美术教学实效的必然需要,探讨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美术 学习动机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72-02

美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学习动机是美术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是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维持已进行的美术学习和努力实现美术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目前,新媒体影响日益广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让美术学习动机与美术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之中,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结构分析

美术学习动机是学生行为、态度和价值选择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结构。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随着他们行为、态度和价值选择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非良性的。此外,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相适应。

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是内外因素的统一,是一个开放性结构。一方面,大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了学习需要,这是大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外界需求促使大学生产生学习驱动力,形成他们的学习期待,刺激他们进行学习。因此,美术学习动机是开放的,尤其是在适度学习压力的影响下,美术学习动机会形成超越平常的动力,改善大学生的美术学习。

二、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其技术是数字化的,其传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主动成为传播者,个性化内容涌现,新的传播渠道出现,受众细分,传播的精准性得到了提高。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大学生正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并深受新媒体影响。

(一)是提高大学生美感教育实效的必然需要

美术学习是美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感教育的实效是教学活动实施者、教学对象、教学相关物质条件与教育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学对象的因素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只有教学对象对美感教育产生了兴趣,形成了认同,接受了美感教育活动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美感教育取得才能实效。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学对象学习动机的端正,有赖于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的体认。实际上,在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这将对美感教育实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已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面对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应借助于学习动机的力量,加强美术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知美、理解美和体验美的同时,也使高校美术教学不断取得实效。

(二)是提高大学生美术素养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内在因素,也即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夹杂在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中裂变传播,而暗含不同审美观的图片、动画、视频,诸如车模图片与视频、恶搞的动画与视频、自然风光图片与视频,还有众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也时常出现于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其中所承载的审美观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既有符合传统审美观念的,也有符合所谓“非主流”审美观念的,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把握大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

首先,正确认识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不仅要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美术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还要认识到不同性别的美术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的访谈、专题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式深入把握他们学习需求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规律与趋势。尤其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美术学习需求的影响,充分认识到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已与以往大为不同,因而,决不能以传统的视角去认识大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

其次,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一般而言,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能为学习动机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视不同的大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在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等方面有所区别,并对大学生在美术领域的兴趣爱好给予鼓励和保护。如有着强烈美术情怀并梦想在美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应给予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还可以把他们推荐给当下美术领域的知名人士,让他们在美术知名人士的指导下得到新的进步。而对于那些选修美术课程,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基础性的提问、答疑、作业和辅导,让他们的学习需要在轻松的学习任务中得到满足。

最后,注意纠正大学生的不良学习需要。在新媒体影响下,一些庸俗、低俗的审美观念出现,而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一些大学生偏离了学习美术的本义,他们利用学到的美术技能恶搞历史人物、自然风景和城市建筑等,形成了诸如曲解美、扭曲美、遮蔽美、破坏美等不良的学习需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美和美术的认知与理解,难以真正做到认知美、理解美、发现美、体验美、传播美、创造美。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不良的学习需要很容易蔓延,尤其是很容易通过微博、聊天工具等新媒体扩散,并在传播中形成新的变体,对良好的美术学习动机形成挑战。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美术学习目标体系

首先,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构建相关学习目标体系。对于那些知识基础薄弱、技能基础不牢固、学科素养不高和缺乏学科经验的学生,应帮助其制定较为容易的目标和相对简单的目标体系,定期检测他们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不断修正学习目标。而对于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学科素养和学科经验都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制定相对有难度的目标和相对复杂的目标体系,即使他们或许并不能如期达到学习目标,但对这部分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放弃学习目标,应当在鼓励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同时,定期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以保证他们的学习不至于偏离学习目标体系太远。

其次,根据学习阶段的差异构建相关学习目标体系。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通常,对于初学者应建立层次明晰、难度较小的学习目标,而当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之后,则应设置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应把他们的学习目标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就业岗位要求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学习目标体系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善于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把院系、社团、相关美术教师与大学生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不同的讨论话题、提供学习信息、举办主题沙龙和提供创作机会等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院系与社团的互动、学生与社团的互动,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博客和微博的管理,做到更新定时而有规律、内容丰富而有深度、形式多样而紧贴美术前沿,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美术学习目标并引导他们实现之。

(三)创设丰富的美术实践情境

首先,依托校园环境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引导大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认知校园环境,把握校园环境的变迁,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亲近校园的过程中发现校园之美,发现美术之美。如今,高校建设在加快,一些新的美术元素被引进高校校园,而一些传统的美术元素也依然在高校校园保持生命力,为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创设实践情境。特别是把刚进校的新生,把他们引向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他们在校园的亭台楼榭和流觞曲水中感知校园的美,在校园风光最美的春秋两季体验校园的美,在校园的每一建筑物和每一自然植被的整体构造中发现校园的美,在感知、体验校园之美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创作美和表达美。

其次,走进自然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无边的自然界是美术的天堂,这里有大量植物和动物,有起伏的峰峦,有平坦的草原,有奔腾的河流,自然界有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美。应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引导大学生走进自然,引导他们用所学所悟去发现和描绘眼前的自然之美,引导他们把自然之美带给社会大众,让他们在美术实践中得到提升。比如,可以依托高校社团,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带领学生进入本地的风景区,让他们在远离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同时,亲近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之美。也可以把学生带进名胜古迹,让他们在名胜古迹的美之中与古人相会,领略古人创作的美,领略流传了千百年的美。

美术实践情境是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是按照艺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注意借助新媒体,比如博客、微博、校园网站等,挖掘、传播校园之美和大自然之美,使大学生美术实践情境的设计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美术实践情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6(8)

[2]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J].东南传播,2009(5)

[3]何光文.浅析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与职业,2012(27)

[4]冯佳.美术教学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1)

【作者简介】黄 熙(1975- ),女,瑶族,广西马山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

上一篇:兰州地区唾液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拳击教学中的实战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