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的政策途径透析

时间:2022-03-28 06:50:28

养老金改革的政策途径透析

在此期间,他们均依法建立了成熟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养老金制度。主要特征如下:(1)制度安排不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在1889年立法了以雇主责任为主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养老保险待遇覆盖参保职工的家庭被供养人;英国在1913年开始尝试依法建立养老保险税和国民养老年金计划;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和建立社会保障工薪税,并实行了老遗残保障金计划。(2)制度模式近似:上述计划均属于覆盖全民的、代际赡养的、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的、政府担保的养老金制度模式,通常公共养老金、法定养老金、政府养老金、第一支柱养老金等,即用企业当期供款和职工当期缴费(包括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障税等),按照预先确定的价值(基于一个考虑综合因素的计发公式),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率为45%,此后在建议书中将这个标准提到55%,与此对应的养老金费税率在工资总额的5%~6%。老龄化被称为白色浪潮,给既定的养老金政策带来了如下问题:缴费人逐渐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加,制度内赡养负担加重,养老基金收支不能平衡;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政府支出的增加降低了基础设施和拉动经济的投入。2.深度老龄化时期的养老金改革欧洲国家在1975~199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美国因高度重视人口结构问题,大力引进年轻移民,直到2015年后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的老年赡养率约为20%,即5个劳动人口供养1个老人,这是一个边界赡养比。年轻人付出的养老金税费率不能低于10%,老年人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能高于50%。但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低收入人口和提前退休人口后,实际老年赡养比已不足5∶1,此时既不能增加养老金税收,也不能降低养老金待遇,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政策已经无能为力,养老金保值和增值必须另辟途径。各国开始对现有养老金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典型地如英国和德国的养老金制度转型:1979年撒切尔保守党的福利制度改革强调个人责任,促使英国福利制度发生重大转型,有效摆脱了“英国病”。通过实施“协议退出制度”鼓励有工作的人退出社会养老保险,加入职业养老金计划。布莱尔工党政府停止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增加个人养老储蓄,在2004年成立了养老金监管局和养老金保护基金。此外,根据《2008年养老金法》建立一项低成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雇员自动注册、雇主匹配供款、政府税收优惠、公共机构托管、国会监督,政府主管部门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实施。2010年英国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5.4%,而德国为10.7%、希腊为11.9%、法国为12.5%、意大利为14.1%。1957年德国养老保险费率为11%,2011年为19.9%,社会养老保险补贴约占政府总支出的30%,年轻人对其越来越不信任,现收现付的德国养老保险制度陷入危机。2001年,政府开始大力扶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金,根据《老年财产法》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保人提供直接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纳税人可以在三个计划中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资助方式。2007年《法定养老保险退休年龄调整法》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

2012年养老保险费率降至19.6%,2014~2018年将维持在19.0%。老牌俾斯麦式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了历史使命,多层次养老金制度正式成为德国人的公共理性选择。这些养老金制度的主要特征有:(1)巩固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制度,无论德国的养老保险、英国的国民年金和美国的老遗残保障金,均增加了领取条件,强调政府确保支付的责任;(2)建立个人养老储蓄账户(DefinedContribution,DC),包括雇主养老福利、个人储蓄,甚至商家积分让利兑现的养老储蓄;(3)加强养老金受托人制度建设和养老金市场规制,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的二元结构,作为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必然选择日趋普及,有效融合了政府克服老年贫困的责任(公共品)和个人及社会改善老年生活的责任(准公共品),很快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美国最早形成了二元养老金结构,快递公司雇主在1875年开始提供职业养老金[6],1974年出台《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1981年美国新税法推出养老储蓄延期征税的401(k)计划。1991年澳大利亚推出超级年金计划,力争在2015年之后让70%人口储蓄足够的养老金。欧盟开通职业养老金(含个人账户管理)规制的快车道。2000年日本推出了个人养老储蓄计划,即401(k)日本版。3.超级老龄化时期的养老金改革德国和日本在2010年前后率先进入了超级老龄社会,其余国家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各国应对老龄化的养老金政策措施越来越趋同。其主要特征如下:(1)在巩固国民基础养老金方面,一方面提高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从65岁延至67岁),减少提前退休,这几乎成为希腊获得资助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反欺诈管理,减少养老基金管理漏洞,避免将养老金支付给死人。(2)在强化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管理方面,增加税收优惠待遇、降低服务费用、提高人员流动的携带性,使其具有日益明显的准公共品特征,即自储公助型计划。(3)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策略,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2000年以来,部分国家养老基金资产占GDP的50%以上。①2007年全球养老基金规模达到31.9万亿美元,2008年金融海啸损失18%之后,2009~2011年在全球经济并未出现全面复苏的条件下,养老基金从25.9万亿美元恢复到30万亿美元以上。②在这个区间里,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股市占比减少,保值储蓄增加,更具特色的是增加了社会项目投资,包括公共设施和高速公路等。西方国家先行进入老龄社会,有鉴于薪酬结构和人口结构影响养老金政策,他们均按照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表,提前10~20年进行了养老金结构调整。其主要经验和教训在于两点:第一,尊重人力资本,按照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制定薪酬政策和养老金政策,在当期工资和延期养老金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实现个人终生平滑消费目标,这也是社会保障原理之一。第二,二元结构养老金是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既有讲公平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又有讲效率的个人养老储蓄,最终实现老年人具有购买力、青年人具有生产力的老龄社会发展战略。我们千万不能以强调中国特色为借口回避这个问题。

个人效用反差很大,企业退休职工上访越来越多,社会怨声日趋高涨。由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个“迟到的末班车”,混淆了制度的“老人”、“中人”和“新人”,混淆了统筹基金和个人储蓄,由此导致企业负担重,职工个人效用低,与事业单位养老金的过高承诺,形成巨大的反差。人口结构与养老金效用中国老龄化时间表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如下:中国在1995~2000年间进入老龄社会,与西方国家比相对较晚;约在2025~2030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与西方国家比相对较快,仅用25年;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仅用10年。但是,用实际赡养比计算[8],在扣除在校生、低收入、失业、提前退休等人口后的结果揭示,中国在2010年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劳动人口和老龄人口的比例不足5∶1,“民工荒”和“愁养老”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2020年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劳动人口和老龄人口的比例不足3∶1。在未来十几年里,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和老年赡养负担问题(图略),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0%。政府保底的支付承诺还能持续多久?对此,至今没有社会共识和法律规范。中国养老金制度已进入结构调整的倒计时时期。如果最低职工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0%,在老年赡养比10∶1的条件下,养老金税费率为5%;在老年赡养比5∶1的条件下,养老金税费率为10%;在老年赡养比3∶1的条件下,养老金税费率为16.6%;在老年赡养比2∶1的条件下,养老金税费率为25%。如果薪酬分布如下:日常开支占30%,养育子女占30%,购买首住房占30%,养老金税费率10%即边界费率,已经没有提升空间。可见,在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时,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政策必须退出,且应当提前20年进行转型,并处理好制度老人(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预算)和中人(已发生工龄的养老金预算)的转制成本。事业单位引领国家养老金结构调整的政策路径(一)二元结构养老金的设想事业单位占国家科教人员的80%以上,是推动社会政策进步的主体力量,其养老金改革应当分“退休金对接基础养老金”和“构建职业养老金”(个人储蓄养老金的一部分)两部分进行(图略),从而引领国家养老金结构调整,建立全覆盖、低水平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和全民个人养老储蓄计划,实现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公平目标。

作者:杨燕绥 刘懿

上一篇:略论当前医疗保险规章的整合 下一篇:地区林果业销售措施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