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保护饮用水源实施意见

时间:2022-03-28 02:32:12

水利局保护饮用水源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饮用水水源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以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一湖两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现就加强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以下简称“饮用水源”)保护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把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作为我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抓紧抓好

(一)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全境面积993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8326亿m³(其中过境水10.7431亿m³,自产水量2.0895亿m³),地下水资源量为0.853亿m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464m³均低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加之*水体污染严重,*县属于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城市之一。长期以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建设和饮用水源保护,采取措施,加强对拖担水库等水源区为重点的保护与建设,逐步提高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及城市人口增加,我县水资源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和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着眼于全县发展大局,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始终把饮用水源安全作为基本的民生问题对待,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切实搞好水资源和饮用水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按照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有关要求,围绕保护水环境、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目标,以主城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和规范饮用水源区保护和管理,规范水事活动、强化生态建设、治理水环境、增强涵养水源功能,在保障水资源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饮用水源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坚持规划定位、政府主导、依法保护的原则,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框架下,坚持“两手抓”,标本兼治,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人口转移四大工程,保持拖担水库ⅲ类水质不下降的状况,争取到2012年,使拖担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县城备用水源及各乡镇饮用水源达到饮用水标准。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工作重点

(三)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区保护制度。今后凡饮用水源都要设立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都要纳入县、乡各级相关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10年前,根据要求制定《拖担水库保护管理规定》等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和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居民迁入);严格控制村镇新建住房,禁止对现有住房进行加层、改扩建等。今后,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规章制度,要与饮用水源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尽早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切实做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调整饮用水源区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

1、调整产业布局。饮用水源区一级保护区域内严格实行“止耕禁养”,恢复生态;二级保护区域内实施“农改林”,重点发展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级保护区域内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生物肥和化肥用量少的农作物,从根本上减少化肥使用量。到2012年县城饮用水源区化肥施用强度每公顷等于或小于280千克(折纯用量),最大限度减轻农业生产对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禁“花”减“菜”饮用水源区禁止花卉种植,限制蔬菜种植面积。2009年拖担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增开荒种地;二级保护区禁止规模化农作物种植,三级保护区农作物种植应逐年减少。

3、限制畜禽养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及主要入库河道、沟渠两侧200米范围内进行全面禁养,二、三级保护区内禁止规模化养殖。2010年底,实现水源保护区全面禁养目标任务。

4、实施“农改林”工程。2012年重点完成拖担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及主要入库河道两侧200米内耕地“农改林“任务.

5、发展有机农业。充分发挥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到2012年,县城主要饮用水源区全面实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结合饮用水源区“农改林“进程对实施规模进行调整,加大秸秆气化综合利用力度,到2012年,县城饮用水源区农田固废处理利用率达90%以上。

7、实行冬季休耕。从今年起,在县城重点饮用水源区实施冬季休耕工程。2010年安排50亩,以后逐年扩大规模,覆盖饮用水源区。

(五)全面截污。

1、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拖担水库水源保护区主要为生活污染,结合我县实际,要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到2012年前,完成县城、乡镇饮用水源区内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级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置四级管理体制。

2、强化生态湿地建设。从今年起,每年安排一定的饮用水源区生态湿地建设项目,加快饮用水源区生态湿地建设进程。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饮用水源区内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一级保护区建设生态林;二、三级保护区发展经果林,增加水源涵养林。对水源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综合整治,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1、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度。2010年底前,拖担水库水源区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100亩。结合全省实施的公益林区界定工作,水源保护区集体天然林和人工商品林暂不纳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部划为水源涵养林,实行统一管理。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防治水土流失。

3、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施以液化气、电、太阳能为主的水源保护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力度推进“一池三改”,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户新能源替代全覆盖,进而覆盖全县所有饮用水源区。

(七)实施人口转移外迁工程

1、有序实施人口迁移。重点实施饮用水源区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口迁移。结合小城镇、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教育移民、就业移民为主的人口迁移工程,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水源区居民向水源区外迁移,向城镇集中。拖担水库上游水源区是跨地区的禄丰县地界,有部分村镇,严重影响水源安全,县人民政府将向上级人民政府请示,协调将水源区上游的禄丰县的村镇划归*县管辖,逐步实施移民搬迁,*县人民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补偿机制,落实保障政策,确保搬迁农户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建立水源区农村适龄人口完成小学至大学阶段学业的扶持保障制度。通过教育扶持,把水源区的青少年转移到外地学习、生活和就业。2009年起,水源区的初中毕业生50%招收到普通高中就读,50%招收到职业高中就读。到2012年,实现水源区的小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完小就读。

3、实施就业移民工程。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把转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作为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点区域,在水源区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实行政策倾斜,强化技能培训,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重点向水源区倾斜安排。县级各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多渠道推荐就业。在政府投资实施的交通、水利、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社会事业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岗位,要尽可能安排水源区农民工就业;由企业投资的经营项目,要鼓励使用水源区的农民工,政府适当给予培训经费补助。到2010年,实现县城饮用水源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累计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八)强化饮用水源地监管

1、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保护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建设。围绕水环境与饮用水源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水源保护的地方性规章制度,明确执法主体、理顺管理体制关系,使规章制度更加适应水源保护的需要。

2、坚持“七个优先”,把好环境准入关。“七个优先”即: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测评;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实施;在增加公共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经过水源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审查同意的,发改、规划、建设、环保、国土等部门不得办理立项和审批手续。

3、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严格执行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着力查处水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水资源、水环境的良性循环。着力解决影响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民生权益。

4、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科学确定主要饮用水源的合理流量以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建立政府调水协调机制,制定年度综合调水计划,科学调度,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5、建立和完善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编制科学可行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建立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性水污染应对机制。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落实重大事件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应急救援机制。落实供水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三、配套政策

我县的配套政策执行标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配套标准执行。

(九)“农改林”补助政策。租用拖担水库县城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改林的补助标准,结合我县租用耕地的租金价格确定,并逐步递增。

对于永久性退耕还林扶持补助政策,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执行。水源保护区域内暂时不纳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划为水源涵养林,实行统一管理的集体天然林和人工商品林的补助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按每年每亩8-10元的标准给予补偿,并根据发展情况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退耕还林建设的生态林、经济林,每年每亩补助现金300元,补助管理费20元;生态林补助期为16年,经济林补助期为10年,管理费补助期为5年;第一年种植生态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种苗费100元,种植经济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种苗费300元。

(十)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补助政策。对种植马铃薯、豆类、中药材、食用菌、绿肥的农户,每年每亩给予100元的良种补助;对进行冬季休耕的农户,每季每亩补助240元;测土配方施肥,每年每亩补助100元;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每户补助2000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户),每户补助1500元;畜群禁养,执行市政府“一湖两江”流域“四全”中“全面禁养”的相关政策。

(十一)农民生活保障。在全县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率先推进饮用水源区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力争到2010年,安按照《昆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将拖担水库饮用水源区“农改林”后农民(包括搬迁人口)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到2011年,按照《昆明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将其纳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十二)学生补助政策。小学借宿制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00元;初中借宿制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200元;高中(含职高)、中专(含技校)学生每生每年补助学费1500元;全日制普通高校正式录取的大学生每生一次性补助生活费3000元。

(十三)其他配套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互相配套”的原则,整合各级相关部门年度安排的项目和资金,协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新能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垃圾收集清运系统、生态湿地、教育、劳动力培训转移、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明确责任主体。饮用水源保护实行属地政府负责制。县城饮用水源保护由县人民政府负责,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其他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县水务、环保、农林、规划、建设、国土、供水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水源区保护工作。

(十五)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将成立*县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定编定员,统一协调和督促全县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行政辖区内饮用水源区的协调监管工作。各级各部门对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水源保护各项目标任务要层层分解,定性、定量、定人,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强势推进,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件件有落实。

(十六)多渠道增加饮用水源保护的投入。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增加公共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机构,增加对城乡饮水安全和水源区保护治理的投入。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用经费并逐年按比例增加。同时,建立社会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费征收力度,适时推进以饮用水商品化为趋向的改革,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水源区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将污水、垃圾处理等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县级相关部门资金,涉及的部门应根据经批准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在每年编列部门预算时,对水源保护项目优先安排和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对每年实施的建设项目。具备融资贷款条件的,通过县、乡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解决;各级收取的水资源费,全部用于水资源生态保护及治理项目,不得挤占和挪用。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资金,原则上由乡镇财政负担,县级给予一定补助。

(十七)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加强水资源保护作为地方和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县委、县政府成立水资源保护工作监督检查考核组,组长由县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目督办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对乡政水源保护工作的年度督促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按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非因不可抗力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有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上一篇:农业局发展晚秋生产实施意见 下一篇:毕业生就业见习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