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28 02:20:10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又取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美术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对同一主题美术作品的欣赏,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我选用了齐白石的“祖国万岁”一图,画面上一棵郁郁葱葱的万年青,表达了老画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而同样表现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则给学生另一种视觉的冲击,使学生产生了创作激情来歌颂伟大的祖国。在每学期我都组织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同样表现浩瀚长江美丽图景的作品,既有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又有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还有徐悲鸿的《长江万里》图,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的画家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认识同一主题在美术作品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外在的,而画家对祖国深沉的爱是永远不变的灵魂。同时我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比如现在的美术教材的主要形式是临摹和欣赏,在教学中我试着拓宽这种形式,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的机械模仿转化为有生机和创意的创作,比如适当补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为名画找错改画、设计有趣的绘画题目等吸引学生,并辅以多媒体技术,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此外,还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素材。例如我曾进行过红楼梦人物作品欣赏,选用不同画家在连环画创作中表现的人物,有传统的以工笔重彩见长的王叔辉创作的人物,还有将传统和西洋画法相结合的程十发创作的,还有以现意画法创作而著名的施大畏,他们画的同一个人物形态各异,但都画出了观众心目中的那一个。又比如在选择美术欣赏材料时,我并不以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作品或一味追求“纯艺术”的东西,忽视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欣赏水平及欣赏时的心理倾向,而是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学生认知欣赏水平相接近的欣赏材料。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我曾经布置学生欣赏拉斐尔的《晚祷》,要求写出画面传达的意境,我也布置过学生根据《兰亭序》想象出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时期兰亭集会当天的活动场景。这些作业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若使每个学生都画出一样的画,或者都呈现同样的风格,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新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创设环境,因势利导,激活创新思维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真善美,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形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发散性,而创新性人才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及多元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通过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制定了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确定了“师生互动”、“个性表现”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宽松的环境中任意驰骋。我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标志设计比赛,学校作业本封面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小型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无锡市城市标记设计比赛,我首先给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一般常识,并提供大量的标志设计成功的案例,使学生掌握美术创新的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无锡城市文化背景,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潜能大大激发,设计出许多富有创意的能体现无锡城市文化特色的标志。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更加热爱所生活的城市,活动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赞扬。课堂上我还注重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圣诞卡、树叶画、剪纸、篆刻等,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创造与成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制作、比较、思考,才能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髓,艺术贵在创新。动漫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我们就以创作动漫人物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无论是创作还是临摹的积极性都被大大激发,实践证明以动漫为形式的作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比简单机械地要求学生模仿其他作品的效果要好得多。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结果。我校有一位学生,酷爱书法,我就利用自身的特长,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并带她经常参加书法家创作集会,使她迅速成长为小有成就的校园书法家,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这无疑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又一体现。又如同一个命题,完成的几十张作品都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三、合理评价,建立鼓励、激励学生机制

美术教学并不以培养画家为主要目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修养服务的。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因此我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应是全面的、具体的,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内容是否童真有趣、想象是否奇妙开阔、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我曾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书画竞赛,并将学生书画作品布置成小型展览,组织全校师生投票评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肯定。针对当前文化收藏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亮出我的宝贝”校园鉴宝活动,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收藏的邮票、连环画、旅游门票、钱币等布置成小型展览,这些艺术品无一不承载着设计者的创新思想,通过收藏、布展、交流、评价,学生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视野得以开阔。这样,学生的探索行为就会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就会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也将受到赞扬,他们的创新成果必会得到肯定。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对创新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罗丹曾说:“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美术教学也有广阔的美的天地,只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美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观赏与创作,而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拓展美术教育的新形势,新领域,这也是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动向。例如,我们和语文组配合开展了“看画展,写征文”活动,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博物院,观赏无锡著名画家作品展。著名画家徐悲鸿作品在锡展览期间,师生徜徉在展览大厅,看到画家在创作大幅《愚公移山》油画之前精心创作的小幅作品局部,不禁被画家严谨的工作态度所震撼。我们还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名画家的个人传记,在阅读传记过程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像《徐悲鸿传》《张大千传》《我负丹青》《退步集》等,都成为学生追捧的热门书,使美术教育附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新探索。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这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投身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上一篇:中职生平面设计基础课的训练思考 下一篇: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的两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