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看《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2-10-02 03:10:41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

摘 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悲剧中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较为深刻的一部。在剧中,作者将主人公麦克白的人性蜕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也使读者开始就人性进行反思。本文以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以《麦克白》中的主要人物为分析重点,对主人公麦克白的人格转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麦克白》;人格结构理论;人物分析

在悲剧《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的人性经历了复杂的昼夜交替。本文认为,剧中主要人物的斗争实际也是麦克白内心人格斗争的一种外化,遂选择人格结构理论对这种内斗与外斗加以对应,以使读者能够对本作品的人物与主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履行享乐原则。自我则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并对本我要求和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不平衡进行调节。而超我高高在上,以良心和自我理解为核心,遵循道德原则。”[2]

一、本我的代表――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夫人野心勃勃,是其夫走上弑君篡位道路的最大助推力。之所以说她是本我的化身,是因为她对于权力的欲望在剧中总是表现得毫无掩饰:“您可以把今晚的大事交给我去办;凭此一举,我们今后就可以日日夜夜永远掌握君临万民的无上权威。”[3]权力欲是一个人对于身份这一意识形态范畴的本能追求。麦克白夫人所处的社会,女性群体遭受着王权与男权的双重压迫,因而她们对于获取权利本能欲望更加强烈。其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使自身的权力欲望完全地表现出来。从另一方面讲,她是麦克白本我的外化。麦克白自身也有夺取王位的野心,但是正如麦克白夫人所言,他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把这种野心付诸实践。因而,麦克白夫人之后对他的一番劝说,实际上也正契合了他内心的声音。莎士比亚在此剧中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塑造出麦克白夫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其实也意在通过她在舞台上用嘴向观众传递麦克白本人的真实想法。此外,当麦克白夫人疯癫而死以后,麦克白对其所表现出的冷漠恰恰也反映了他最终对于本我的逐渐脱离。

二、自我的代表――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主人公,实际上始终都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角色。我们将他视为自我的代表,正是基于他的这种对欲望的压制以及本能欲望进行反压制的矛盾状态。即如果说麦克白夫人在剧中是以本我的代表出现的话,那么麦克白则正处于自己的妻子和现实社会要求的位置之间。当夫人规劝他杀掉林肯王以夺取王位时,出于自我的抑制功能,麦克白表现出了局部的反对:“我们还是不要进行这一件事吧。他最近给我极大的尊荣;我也好容易从各种人的嘴里搏到了无上的美誉,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4]然而,自我对于本我的压制并不是绝对的,当本我冲破自我的束缚时,自我会在作出一定的妥协之后,继续对本我进行压制。当麦克白杀掉林肯以后,他的内心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如愿以偿而感到释然,相反地,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罪行败露而终日惶恐不已。这一情节同样是一种自我对本我进行压制的结果。麦克白不想世人获悉他的罪行,这是他对外部社会规约的一种考量,这种考量又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因而,麦克白的这种矛盾的自我化身,终因频繁地徘徊于黑白交界处而成了本悲剧中最大的悲剧。

三、超我的化身――班柯和麦克德夫

在剧中,班柯与麦克白一起听到了女巫预言,但他本人却不为所动,并且予以驳斥:“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便会堕入它们的圈套。”[5]上面提到,超我高高在上,追求的是人性的完美。班柯正是这种超我状态的最好代表。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惜浴血奋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就连麦克白也说:“他的高贵的天性中有一种使我生畏的东西;他是个敢做敢为的人,在他无畏的精神上,又加上深沉的智虑,指导他的大勇在确有把握的时机行动。”[6]当然,也正是因为班柯的正直与高尚,才使麦克白深感不安而对他最终痛下杀手。毕竟,在剧中班柯这个超我形象与麦克白的本我欲望是根本无法相容的。除此之外,剧中的麦克德夫同样也可以被视为是超我的化身。麦克德夫同班柯一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虽然之后他选择了叛逃,但他在剧终时对麦克白的诛杀也为他赢得了至高荣誉。毕竟,他手刃了仇敌,也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苏格兰。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麦克德夫对麦克白的诛杀看作是外部环境对于本我的一次非常克制,正因为麦克白死去了,他的本能欲望也就跟着灰飞烟灭了。

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舞台剧本身在人物表现和故事建构等层面上都面临许多限制。因而,戏剧家在设置出场人物时往往赋予了他们复杂的功能。在本剧中,作者同样赋予了剧中人以特殊的使命。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聚焦作者对于人性的深邃探讨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些角色间的相互诠释,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明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传开,章忠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4] [5] [6] 莎士比亚. 《麦克白》[M]. 朱生豪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试论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的话语形态及社会功用 下一篇:苦难止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