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沪语报站员姐姐

时间:2022-03-27 05:12:06

知道姐姐在用沪语报站,是求姐夫帮个忙时他顺便说起的,但我不怎么关注新闻也不知道“785路”是怎么回事。第二天特意买了晨报来看,没想到居然还是头版图片新闻!

原来785路自2011年12月初起试行三语报站,即在原来普通话和英语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海话报站。三语报站刚试行,即引起来自网络、媒体的各方争议。报站的姐姐也就在风口浪尖上受到了各类媒体的关注,一时姐姐成了上海各大媒体的焦点人物,不仅《新闻晨报》,还有《青年报》《现代报》和ICS等媒体都对她进行了采访。

这天妈来电话,说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夜线》要直播采访姐姐呢。我正在泡脚,手忙脚乱上网搜直播视频。看到姐一袭红色毛衣,齐刘海,架着眼镜出现在屏幕上,我激动得大笑。

姐有点紧张,虽然在笑,但不似平时那么自然灿烂,她好听的嗓音也因为控制而略显生涩。这种紧张的生涩更让我觉得可爱。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从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传来,隔着陌生的距离,我突然想哭:这是她早应得到的肯定啊!

姐不是我亲姐,是两个家庭的重组使我们有幸成了亲人。

第一次见她是她高一的暑假,爸说领我去看他女儿。走进小区,在一幢楼下,听见楼上有人用我不熟悉的上海话喊爸爸。抬头,看见一个短发脑袋探了出来,还有一双胖乎乎的胳膊。

她比我大四岁,有种说法“四岁隔一代”,我又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丫头,一听她和爸操一口漂亮的沪语,潜意识里就有那么点自卑和畏缩,怕这个新姐姐看不起我这个“乡下人”。可姐一见我就笑,跟我说话时又主动改口普通话,我顿时觉得心里轻松了不少。真没想到,这个上海姐姐这么亲切随和!

之后的三年,她在上海读高中,由上海的奶奶照顾着;我在郊区读初中,爸妈都在郊区工作,我的生活就由他们料理。我和她相处的时间一般都在假期。虽然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大,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在有限的相处中,我喜欢上了她的“傻了吧唧”。

姐姐成绩不是很好,而且学得很辛苦。高二选科的时候,她却坚持选化学。连班主任都跟她直说:戴佳琪,你不聪明,学理科会很吃力的。可她偏不,带着那点难得的女生的骄傲和倔强,她坚持选了化学:我又不笨,我相信我努力学,一定不会比别人差的。她的这点劲头影响着我,只是当我在高二时选了半学期物理却以一个“C”告终时,我乖乖地接受了自己的不聪明,选文科去了。今天,当我在复旦,而后来姐姐却只考了个二本时,我依然不觉得我的选择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英明,因为姐姐那种迎难而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我没有。

高三那年,她特意让家里租下楼上的一间屋子,说要好好备考。快近考试的前一个月,我放假去看她。奶奶唠叨着姐姐是怎样怎样地认真刻苦、书不离手,连上厕所也端本书。晚上复习到深夜,实在累趴下了,就伏在桌上小睡一会儿,醒来接着复习。爸说他去开家长会时,老师也夸她用功,说什么即使考不上大学,凭着这股认真劲儿,以后也会有出息的。后半句被她言中是自然的事儿。

姐姐的认真,很快成了妈的口头禅。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但凡我有抱怨、松懈的时候,妈总跟我唠叨姐当初是如何认真的。虽然我表面上沉默着不搭理,但内心欣赏、感佩,也以此为榜样。

姐读大学的那四年,家里更照顾不上,可她从不用家里操心,生活学能自己处理好。在我们这个重组的家庭里,相对于姐,我享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处,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照顾。也许生活对她不够公平,可她从未抱怨,更没有移恨于我。她跟我说她大学的同学都不相信她是上海小姑娘,因为她不“作”、不挑、不精。但我觉得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品质,她最重要的品质是“真”,真诚的“真”、认真的“真”。

毕业后,她凭普通话考试一级乙等的好成绩,在一家电子公司做播音员,职业和她原来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可她一做就是6年。如今,她已为人妻为人母,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的联系渐渐少起来。

去年“十一”回家的时候,家人又围绕着我今后的工作献计献策。姐说她很看好我,不像她,就这样了。她是微笑着说的。

我当然不相信姐真的“就这样了”。那晚的直播节目后,我和她通电话,她重复着说“我也想不到的”。我却想说:姐,你应该想得到的,因为你的努力和认真——当初为了英语发音更标准,你曾偷偷向业内专业人士学习;这次沪语报站一试行即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受舆论压力围困的你,为了更正确地发音,成了《阿庆讲故事》的忠实观众,天天练习发音,同时还特地向沪语专家请教……于是,当我们许多人为走上一条既外表光鲜又容易成功的路而挤破头时,姐姐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令我由衷钦佩的成绩。

上一篇:生于此岸,心无岸 下一篇:追寻灵魂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