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由“文”定,随“文”而“教”

时间:2022-03-27 04:02:08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灵动的、不拘一格的——就像我们教学的文本一样,这样我们才会从中不断得到新鲜的、陌生化的体验,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而对于文本的教学设计,则应该“教”由“文”定,随“文”而“教”,因为我们所要教学的文本,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体裁有别,情思不同,风格各异,教学上自然也应该各有侧重了。

一、常抓“读”“写”不放松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无需多言,而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都是朗读教学的极好范本,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相信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金色花》这篇散文诗时,我就重在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在读这段课文的开头时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语调,读得轻盈一点,读出孩子的调皮、活泼。把开头读好了,文章的意境和氛围也就出来了,后面还要逐段逐字地带着大家读,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准确、独到的评价、点拨,还要适时做好范读。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宜整篇朗读的,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读,即选择其中的某句话或某段话来好好地读一读,如《女娲造人》中,第一个泥捏的小家伙接触地面,开口喊“妈妈”,这“妈妈”二字可以让学生好好读一读,从而体会人类刚一诞生时的喜悦、激动,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先让一个学生大声地、欢快地喊出“妈妈”,要求读出获得生命的欢乐,再让全班同学喊出“妈妈”,让学生在这种“读”中想象人类刚诞生的场面。

“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课固然重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自然地融入、穿插写作的知识、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吗?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让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刻画人物一定要以形传神、对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精神气质的地方要重点来写;学习《背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文的选材,体会到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挖掘读写结合点,适时地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补写等,长期坚持,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些课文很适合通过抓住其中的关键性语句来设置主问题,以统领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这样既避免了提问的琐碎,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整体感,又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不着痕迹。

如上《阿长与》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抓住“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来讲,提问学生为什么阿长买的《山海经》对鲁迅来说是“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那么由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这套书是在“我”渴慕已久后得到的,当然当其为宝贝了,也正因为先前的念念不忘以至于连“阿长”也来问是怎么回事,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阿长是主动来问的,而别人是“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里有一个对比;阿长来问,但“我”并没有对她抱有过任何希望,因为“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结果出人意料,有一天她却将“三哼经”递给了我,这不得不让“我”感到震悚,从而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在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阿长买“三哼经”的不易,以加深对“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的这句话的理解,更好地体会“我”接过这本书时的心情;还有再看这套书对“我”的影响,虽然刻印粗拙、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但“此后我就更加搜集绘图的书了”,从该句中的一个“更”字可见这套书对幼时的“我”来讲有着启蒙的意义,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对“我”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正因此种种,阿长买的这一套《山海经》“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节课就用这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再去细细挖掘文本,或读、或写、或品等等,整节课显得水到渠成。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保全文本解读的整体美,又可以在该咀嚼的地方细细玩味,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有舍有取,一课一得

语文教学要随“文”而教,对于有些课文,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舍有取,结合文本特点我们可以重点只讲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把这一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对这一点有所得便可。

如学习《夏感》一文时,我们可以重点来谈谈文中的“炼字”:如“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中的“凝”字、“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中的“潜”字、“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中的“涌”字等等,为什么这些字用得好,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再联想刚刚所学的《春》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济南的冬天》里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中的“卧”字等,让大家体会到有时一字“炼”得好,能让一段甚至一篇文章生辉,而我们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做到字斟句酌,这样写作水平才能慢慢提高。

赏析完课文中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可以当堂让学生小试一下牛刀,如我给了学生一段文字,让他们改一改其中的一些字:“夏天的气氛是热闹的。星空下,孩子们有的骑着竹马,有的追着流萤,有的蹲坐在葡萄架下托着腮侧耳倾听大人们的闲话,好不喧嚣热闹。夏天,连雨点也是那么急促有力,一落下来总是噼里啪啦,像是豪侠硬汉捧起酒缸倾面而倒,这还不够,还有轰隆隆的雷鼓声、呼啦啦的风声一齐上阵。”大家一番讨论之后,就有同学发言了:将“追着流萤”中的“追”换成了“扑”,将“一落下来总是噼里啪啦”中的“落”换成了“泻”等。通过读、赏、改,让大家领悟到“炼字”的重要性。

所谓教无定法,只有依据文本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我们的课堂才会是一潭“活”水。教师不断反复地研究教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带领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方式上求“变”,在“变”的过程中不离语文教学的“宗”,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上一篇:增效减负有利于学生快乐成才 下一篇: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及运用